足球钱多惹的祸-第65节 财大也不能目中无人,不识方向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都市言情>足球钱多惹的祸> 第65节 财大也不能目中无人,不识方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节 财大也不能目中无人,不识方向(1 / 2)

财大也不能目中无人,不识方向(告徐明们)

这些造反派,自身打铁本身并不硬。关键在于,财大也不能目中无人,不识方向。以为有了几个臭钱,就可以为所欲为。

国情就是尹(明善)老板的一句话,现在的中国,你能离了共产党闹革命?不可能。足球绝对不能开这个坏头。如果开了这个坏头,中国的事岂不乱套。

徐明等人,尽管心中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在这条路上却是越走越远。

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林乐丰会有上百万的臭钱?

如果不是政府的关照,这些口口声声市场经济的人,会在不思进取的足球队员身上,动不动就扎年薪百多万元,为了面子,毫不心疼?

下一步改革,如果不从降薪开始,让中国足球名至实归,恢复它市场经济的原有规律,我想永远不会有进步,中国足球也永远没有辙!

---

第1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10-2910:50:19.0)

问题应该各归各。

足球一直是中国体育市场经济的典范。动不得,也摸不得。

坏脾气和坏得行,是政府养的,说白了,就是国家体育总局养的。

此话怎讲。

十年前,总书记江先生提出抓足球,十年应该行的要求后,足球开始了在中央号召和各级政府关照下的市场经济改革。

在世界杯结束后,阎副主席的几鞠躬,问题到此为止。后中央要求,反思。不知是谁,硬挺了过来,让反思成了一句空话。我想,能挺过来的只可能是总局保驾护航!

如果当时,能认真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广大球迷的意愿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中国足球会出现现在的混乱局面么?

第2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10-2910:58:11.0)

下药对症,才能治病-挽救中国足球(略)

第3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10-2911:51:37.0)

毛遂自荐,给中国足球把脉(略)

全书已编辑成电子书籍,有需要者告知电子邮箱地址,可免费提供。

第4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10-2911:54:27.0)

更正。主贴:所白了,应为说白了。

第5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10-3010:21:50.0)

将革命派冠在这所谓的七个人身上,可以说在中国,至少是对革命一词的污辱,或者说不尊重。

但足协的问题呢?一句话,难咎其责。

因为中国足球,十年前的沦落,到今天仍不见改观,就是证据。花了几十亿,结果是比过去更堕落,难道说,这领导足球的足协,足协主席,就完全正确?

让我们看看十年前的情况,在对比目前的现状吧!

不再看足球,看王俊生

……回味足球(略)

第6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10-3010:52:33.0)

一个老足球工作者的担心:

年维泗痛心疾首:我希望大家千万不要自毁足球!(zt)

.xinhu2004年10月29日21:05:12来源:《球迷》报

“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中国足球的工作者,还有新闻媒体,我希望大家都要为了中国足球积极的一面来着想,千万不要自毁足球”,作为未来之星足校的特邀嘉宾,年维泗在发言中说出这样痛心疾首的话语,正是近些年来发生在中国足坛的种种奇怪现象让这位中国足协前任主席有了这样的感慨。

在采访年老的时候,他说自从1990年离开中国足协之后,确切地说是其后从中国足协顾问的位置上卸任后,自己便不再过多地去看足球,“我已经71岁了,也到了颐养天年、享清福的时候了,所以对于中国足球这些年的过程,我基本不太关注,也不好加以评价”,不过在简单的谈话中,年老也流露出自己的看法,毕竟对于这位一生都在从事足球事业的老人来说,不谈足球、没有足球的生活无异于枯燥无味。

“那些年的足球讲究‘三从一大’的训练方式,我觉得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的,看看现在中国球员的技术,我觉得是在退步,足球是讲究技术的运动,稀松的技术是永远不会踢出名堂来的,还是那句老话,‘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球员在训练中不下苦功夫,不把基本功练扎实是永远不会进步的,虽说足球是一项集体运动,但球员是队伍的一分子,如果每个队员都拥有过硬的技术,在一起踢起球来就能有合拍的感觉,反之,越踢越别扭,因此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在足球技术方面多认真探索、研究,才能有出路”,当年,年老作为中国足球的领导者,就提出了“多在技术上下功夫”的方针,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球员在这方面显然令年老不满意。

“这些年,国家队一直坚持请外籍教练的路线,从米卢到哈恩,而各俱乐部也比较青睐外教,我不知道这些外国教练水平究竟如何高明,但是他们的到来毕竟给中国足球带来一股新鲜空气,他们的足球理念,对现代足球理解、诠释的水平应该不一般,可是在他们走后,我们的教练们从外教身上又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我不是不赞成请外教,但既然花了很多钱把他们请进来,就要物有所值,就要从他们身上学到点东西,不过据我所知,我们很多钱花得都很冤枉,外教带来的足球理念我们的球员都不理解,反馈到球场上就是输球,俱乐部开始炒教练,国内教练接替执教后又回到了先前的训练比赛的老路,久而久之就成了恶性循环,大把大把的钞票花了,换来的又有多少?”

谈了很多,年老坚持说自己多年不看中国足球,不过听他头头是道的评说,我们权当年老的“坚持”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作为一位中国足球的过来人,尤其又在中国足球的领导岗位多年坐镇,现在的年维泗也是单纯地希望看到中国足球真正地进步。□

第7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10-3011:05:41.0)

点滴之中看差距(略)

第8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10-3117:43:13.0)

两年前,中国足球曾有一次所谓的大反思,笔者将查到的旧文,发表于后,以唤起人们的记忆。

据我所知,这些消息都来源于新华社。

高层指出:中国足球这样搞下去不行(2002-07-1215:01:31)

●总局宣传司邀请八家新闻单位进行座谈,并提出展开一场中国足球反思大论坛。

●中国队在世界杯上缺乏斗志,胜不骄,败不馁这样的论调对中国足球、对中国国家队已经不适用。中国足球一定要认真抓起来,三从一大的精神不能丢。

●已经被取消了的12分钟测试,以及万米跑很可能在年底的甲级俱乐部冬训中恢复。

●这已经不仅仅是总结世界杯那么简单,而是一次中国足球反思大论坛下一阶段工作的部署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足协内部还要举行一连串的相关会议,包括足协副主席会议,足协中层干部的会议,以及足协新闻常委会议。

大洋网讯如果稍微留意一下阎世铎有关于对中国国家队男子足球队在世界杯上的评价,我们就会发现,这位足协负责人对中国队的态度较之前一段时间已经有了大幅度转变。中国队刚刚从韩国回来后,阎世铎对国脚说:“人民都满意,人民都感谢你们。”然而就在前几天,阎世铎在兰州说:“中国足协要为这次失败(指中国队在世界杯上的成绩)负责。”

从本周开始,一大批反思中国足球的文章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不要以为这又是一次媒体的自发性行为,就像世界杯前对假球黑哨的报道。一场有史以来最深刻也是最彻底的对中国足球的反思运动已经开始了。

中国队以一种尴尬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次世界杯之旅。回到国内以后,对于国家队在世界杯上的表现,中国足协的反应显得过于迟缓,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对中国足球的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熟视无睹。

大约半个月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被中央领导叫过去汇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准备情况。袁局长汇报这一情况只用了15分钟时间,中央领导对于体育总局对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总体上表示满意,但他们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国足球尤其是国家队在世界杯上的表现存在着的不足。中央领导指出:中国足球这样搞下去不行。中央领导认为,中国队在世界杯上缺乏斗志,胜不骄,败不馁这样的论调对中国足球、对中国国家队已经不适用。中国足球一定要认真抓起来,三从一大的精神不能丢,中国足球运动员应该学习中国乒乓球队的战斗作风以及先进经验。

接到中央领导的直接指示之后,国家体育总局党组经过开会研究,决定对中国足球展开彻底的反思讨论,以找到问题所在并及时加以纠正,使中国足球真正上一个台阶。上周总局宣传司邀请八家新闻单位(人民日报体育部、中央电视台体育部、新华社体育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部,以及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下属的四家新闻单位)进行座谈,并提出展开一场中国足球反思大论坛。

体育总局作出指示之后,新闻单位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准备工作。上周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下属的一家新闻单位已经就反思中国足球做好了两个版的内容,就在上版时,他们接到了总局通知,暂缓见报。据记者了解,总局作出这样的通知的目的在于协调好媒体之间出报的统一日期,以便造成更大的社会效应。不过本周中央有关单位,对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在传达了两个星期后,总局才开始行动感到不满,由此可见,中央领导对中国足球已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八家新闻单位开展的中国足球反思大论坛只是反思中国足球的一部分,其他工作也已经或即将展开。世界杯结束之后,中国足协针对国家队在世界杯上的表现进行了四次会议,近日在兰州召开的2002年全国第二次大区青少年足球工作会,也成了足球反思大论坛的一个会场,来自全国8个大区以及甘肃足协的秘书长们,在会上,认真总结了中国足球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培养的方法。

昨天下午,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记协联袂在北京京瑞大厦举办题为“足坛反思大论坛”座谈会,主题是“支持中国足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何慧娴出席了这次会议,另外中国足协也委派张吉龙和程卫列席了这次会议。据记者了解,早在世界杯前,总局以及体育记协就已经准备在世界杯之后开一个类似于总结的大会,不过,如今这次大会的主题思想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次大会已经不仅仅是总结世界杯那么简单,而是一次中国足球反思大论坛下一阶段工作的部署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足协内部还要举行一连串的相关会议,包括足协副主席会议,足协中层干部的会议,以及足协新闻常委会议。

论坛和会议决不是解决中国足球弊病的惟一方式,不过只有通过这样的论坛,通过务实的会议才能统一思想找出问题的所在。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足协高层已经开始讨论如何落实三从一大的精神。据悉,已经被取消了的12分钟测试,以及万米跑很可能在年底的甲级俱乐部冬训中恢复。(南方体育)

第9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10-3117:57:29.0)

阎世铎,你来承担责任,何苦?(略)

第10条回复:作者:soldgarden(2004-10-3118:35:07.0)

足协就是足协,不要不要上纲上线,和党,政府扯一块。

第11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10-3121:00:33.0)

在中国足球界人士对中国运动员的速度津津乐道的时候,作为门外汉的球迷班门弄斧。谈速度、谈定位球、谈传接球,谈站位和封堵。对运动员的基本功进行剖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足球“乱”谈(摘录)(略)

第12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10-3121:11:30.0)

球迷朋友,是否该动动脑筋发明一部“发球机”,让球员在原地,在跑动中,适应各种同旋转的来球;用不用得着捐献几个箩筐,摆在球场上,让球员练练中、远距离传球的准头。

-------

更正:在跑动中,适应各种同旋转的来球;掉了一个“不”字,应为:适应各种不同旋转的来球;

第13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10-3121:41:16.0)

以上转发的都是笔者二年前在新华网上发表的文章。

对体育和足球的爱好,如果追索渊源,得益于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体专迁移重庆市北碚区,让这块穷乡僻壤的百姓感受到了现代体育和氛围的熏陶。

还得感谢卢作孚先生,修了一个面向大众的民众体育场,让才开化的北碚乡民,特别是小孩领略到足球的魅力。

那个时候踢足球,绝大多数是赤脚,从小踢橡皮球。小孩踢的球不大,不象现在的小孩,点点大,球却大,一四六九,球鞋、球衣一样不少。问题是,小孩踢大球,能找到球的感觉吗?不能。

面对北京奥运的中国足球(二)(略)

第14条回复:作者:va033(2004-10-3123:27:52.0)

虽然徐明等人不识大体和方向感,但是今时今日,没有他们站出来你能有那么多东西写,有那么多牢骚发,而且是全国性的,牵扯到亚足联、国际足联上面去?

非也非也,不以成败论英雄,也不以钱多前少说狗熊。

没有他们,你们能在一个月时间接着写、继续写、倒着写中国足球的横来顺往?你们能一吐心中的怨气瞬间万语千言?而以前,就算批判足球,也只不过是寥寥数笔,说一下这个,骂一下那个。但是,现在终于有人站起来让你算总帐了,让你可以在未来一、两个月里不停地声讨中国革命并获得广大球迷支持的时候,你就当头喝他:“汰,何方匹夫,满身铜臭焉能革命乎!”再看看你自己所写的东西,无非是说中国足球的球员收入太高了,以至足球水平在金钱的培育下怏怏而疫,这点很多人都承认,收入是高了点,但是这个环境是谁创造出来的,当然是俱乐部,为什么呢?买多些好的球员打赢多点比赛,然后企业知名度提高了,产品也有了说服力。在这你争我抢,很多东西就按照市场规律发展,供不应求时,当然水涨船高了。而那些没有几个有实力的俱乐部,只能挖空心思在个别裁判、球员身上想办法去造假了。但是这些都可以预防和打压的,你可以申请司法和公安介入,但是龚建平事件大家看到了,好象是他从左边的裤袋掏钱到右边的一样,只罪一人。有什么说服力?所以说中国组协在这方面已经失去了管理的能力。

我看到徐明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当生产关系适应不了生产力的时候……这是马克思说的道理,但是在今天的足球上来说,也适用得上。中国足球的甲a联赛已经实行了10年,但是足协在任何东西都发展前进的时候,却一直没动,什么都不做。你说这样的管理部门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吗?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报道,铁道部1979年发文,火车撞死人,最高赔款300,但是这条文件一直随着经济发展到现在还是原样,根本没人去改变它,那时侯人们就在问,70年代修订的东西在21世纪还能使用吗?为什么没人去修正?

你这不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吗?

所以中国足协也是这样,很多在当年制定下来的条条款款都已经老旧,为什么不向着大环境进行改变,而且在处理国安的时候还留人口实,不经过中超委员会就直接处罚,既定之,则废之。那么还要法规何用?这样的管理部门还有几分管理能力,我想,能被人逼宫总有些原因吧。

最后,我想阳关先生也是急民众之所急,所以才有此长篇言论。也很佩服先生的数据竟然这么齐全和丰富,使我望尘莫及。但是,我还是想说明的是,徐明式的革命是应该爆发了,即使现在不爆,还等到什么时候才爆。而我们心里也很清楚,像中国足球这样的环境,早晚会有这一幕,只不过,它早了点。就像《后天》里科学家所预测的改变,也只不过提前了100多年而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