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严冬将至,为申花文广联的振臂一呼喝采!
说中国足球的不是,作为一个球迷,真的好困惑,好无奈,但不说行吗?在我们的足协常务副主席阎世铎先生,主席袁伟民先生对中国足球的大好形势,沾沾自喜,引以为荣的时候,在中国足球好不容易经过四十余年的企盼,刚刚打入世界杯的时候,来说中国足球的不是,是否有违潮流,大逆不道?还是那句老话,不说行吗?
笔者酷爱足球,为此写了十余万字的足球文章,有的见报,有的与网友分享,没有上网之前,更多地是自娱自乐。
说中国足球严冬将至,其立足点就是中国足球所谓的职业化,极不正常,违背了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规律。总结为一句话,就是钱多惹的祸。不信,你去查查新华网发展论坛,笔者的一贯主张。
正因为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极不正常,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一时虚假的繁荣之后,注定要萧条,冷落下来,这一点决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说白点,搞市场经济的人,谁都清楚,一个市场经济下的足球俱乐部,不能自立,一直要靠接手俱乐部的企业这个外力,强力支撑。
也就是说,年年吃补助的中国足球,其俱乐部和球员(包括裁判和足协官员),却拿着国人少有的高薪,其年收入相当于十余个中科院院士的收入,相当于数十个博士的收入。包括中国第一个科技特等奖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也自叹弗如。
当隆鑫以一千五百万冠名寰岛时,我说,为什么它不用这笔钱引进十名博士,为其工作十年。有种说法,因为企业的付出,从另一个渠道得到政府的补偿。
原来如此。中国有足球市长,并以此为荣,中国有就业市长吗?有引进博士的市长吗?回答是否。
所以中国经济念了多年的科技兴国,始终是起色不大。因为该项工作与足球相比,没有名,也没有利,谁愿干这个苦差事。
随之而来的是足球是城市名片说。我看中国的苏州、常州,没有这张名片,日子过得照样滋润。事实上名片说。是为他不务正业,找的一个口实而矣。
醒豁过来的企业,很快全身而退,不怕死的冤大头挺身而来。在解释这个现象的时候,中国足协讲:进出乃正常现象,不足为奇。
可是今年却不一样。当全兴支撑不住要退出的时候,蓝剑想接手就得算笔帐,利与弊,得与失,不像初来者那样莽闯。当申花要退出足坛的时候,政府又插了一脚,保住了这张名片,还好,接手的文广联,却对众人都不愿涉及的球员名不符实的高收入,进行了大胆地改革。这个改革的阵痛将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来,但这个改革的划时代意义,将写进中国足球的发展史。
月收入由三、四万(肯定不包括什么进球奖,赢球奖之类)降为三、四千,我为申花改革的举措喝采!面临严冬将至的中国足球,申花无疑带了一个市场经济下发展足球的好头!
职业联赛八年了,中国足球究竟花了多少钱?其水平与韩国、日本相比,究竟有多大实质性的提高。就拿喝瓶水也要斤斤计较的朝鲜相比,又如何?
上海四国邀请赛,我们说人家挡次低,不屑一顾,结果是我们输了。而在世界知名度较高的中国女足,与朝鲜相比,也不得不承认,差了一个挡次。
而我们队员的收入呢?却高过人家数十、上百倍。难怪不得连韩国的围棋选手都要往中国走。中国体育界硬是富得流油吗?
中国的企业都富得流油吗?你有几个企业像人家的三星、现代、lg。一个现代汽车年产量超过百万辆。中国有哪位是如此老大?
八年足球联赛,职业俱乐部,人们应该算算帐,这八年投入的数十亿人民币,有多少用于足球的基本建设,梯队建设,又有多少用在现役队员的收入上(有十个年收入百万的球员,就是一千万的支出,二百万的年收入,就是二千万的支出,加上其它,一个简单不过的算帐,就可以看出,数十亿元流向何方)。只要这笔帐算出来,你自然就会明白,何以男足、女足只是老旦当家,只退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