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北京奥运的中国足球(一)
本届世界杯中国队无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面对四年后的下一届世界杯和六年后北京举办的奥运,中国足球将如何面对?
笔者数年的观察,在中国现有的甲级队伍和国家队中,唯沈祥福指导的参加过阿根廷青年世界锦标赛的国青队,其整体的配合,作风,风格与世界足球的趋势吻合。高速度、快节奏,不知疲倦的奔跑、逼抢,引起了世界的注目和球迷的赞许。
当美国队的世青队队员在世界杯上出彩的时候,我们想没有想过,何以人家在短短的一、两年内会有如此神速的进步?想没有想过,与韩国国青队有得一比的中青队,却多数拆戟沉沙,不知所终,而出现在国足中的曲波、杜威也鲜有惊人的表现?
这种追述,还可以上溯得更远更远,李华筠、谢育新、高洪波,一代又一代,在世青赛上那么短暂的一瞬闪亮,如同过眼的流星,稍纵即逝。
问题就出在中国的足球大环境,其兢技水平与竞争的强度,与世界足球发展的趋势相距甚远。
当国青队的队员重新融入各甲级队或乙级队的时候,他们的足球意识不得不来一个大的转弯,以适应国内足球比赛的需要。说白了,与世界强队过招的难得体验,又不得不在中国慢节奏的大环境下,从记忆中消失。
中国足球一次又一次,在不自觉中经历着万劫不复的轮回。
此次国足出征世界杯,有个美好的愿望,全面学习,充分展示。就学习一条,最终会落到,去世界杯走了一圈,多少得到一些参赛的出场费,仅此而已,不可再有更多收获。
因为回到中国,甲a、甲b依旧原样,你能有何作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照样拿着高薪,在甲a、甲b玩得转。但一走进世界杯赛场,即使面对只有数百万人口的卡塔尔、阿曼、柬埔寨,过起招来,总是那么一波三折,磕磕碰碰,令人提心吊胆。
那么用什么办法,能缩短我们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让中国足球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有个超水平的飞跃?
在世界杯中国与巴西的比赛结束后,央视的刘建宏与某教练谈到,需要八到十年。其依据是日本也花了这么长时间。
我想如果方法不对,八到十年后,中国足球,依旧不会有太大改观。因为被誉之为极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联赛,从起步时间看,韩国、日本、中国大致差不多,如果说提出少年队赴巴西留学,中国还早于日本,成了后者仿效的榜样。
结果如何,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