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统购统销运动一结束,一九五四年一月又开始了农村合作化运动,开始成立初级农业社。永新的第一个农业合作社于三月四日建立,是升平乡的火花社。这个示范社成立宣传得非常热闹,扭秧歌、打腰鼓、放鞭炮,各地都派人去参观、学习。
到一九五五年底,农村初级社都普遍建立起来。农民分到手的土地才耕种两年多点,马上又被集中起来,属于国家和集体了。桃子才刚尝到滋味,又被收起来,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兴修水利和农业新耕作技术的推广。但这种集体劳动方式,始终不能发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窝工现象严重,浪费工现象严重,出工时间长,工效不好。加之干部指挥错误,生产始终搞不好。人们辛苦的干一年,却分不到多少粮食,始终吃不饱肚子。
一九五六年初,又把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初、高到是政策的一种说法。一般来说,初级社的规模要小些,高级社的规模要大些,初转高时拆并了一些初级社。初级社时被划为地主、富农成分的人没让入社,高级社时就把所有的人都吸收入社了。从此,农村就全部集体化了。
合作社,有大有小,一般是几十户为一个社,也就是一个生产单位。每户按人除留少量种菜的自留地外,田土被集中起来,统一由社长安排生产,由记分员按出工劳力记工分,所产粮食除交足国家公粮统购后,粮食收获后预支一部份,年终按土四劳六的比例计算分配。人们自主生产的权利被剥夺了,生产积极性受到束缚和挫伤,给后来的生活埋下了饥饿的隐患。
合作社期间,农业上开始使用少量的化肥和农药。那时的化肥是硝酸氨和硫酸亚,农药主要是六六粉。农机上开始使用喷雾器、抽水机,但都使用得少。水利上进行了普遍的修塘修堰,提高了部分水田的抗拒干旱的能力。穿着上农村也有了中山服和球鞋。
到这时,用这些年牺牲农民,用源源不断的廉价农产品换得了解放后工业的复苏。此时的农民又还处在刀耕火种、自食自足的自然状态,没有什么商业交换,完全没有购买能力。工业品出现了滞销。因此这一时期国家还进行了推销工业品运动。
具体做法是:政府协助成立不久的供销社、商店人员,将工业品送到农村院坝、地头等进行推销,鼓励人们购买。当时推销的工业品都是些日用杂货、百货等。如象布、毛巾、肥皂、搪瓷盅、搪瓷脸盆、鞋袜等等。
这时我八九岁,在我的记忆中,我地农村此时的生存状况大概是这样:
吃,随着年辰,饥一阵饱一阵,红苕半年粮。条件差的人家下半年基本上吃红苕为主,上半年吃菜稀饭、米羹羹,麦羹羹。条件好的干饭稀饭省着有吃。大多数人家每顿都是一道独素菜,除了盐巴、辣椒,不用其它佐料。有时没钱买不来盐巴了,就用泡菜坛里的泡菜水来沾菜。那时街上的人很多都喂有猪,要买猪草。没钱买盐了,我们就背背猪草上街去卖,用纸包几分钱的盐巴回来。杀猪的人家有时吃顿油煎菜,煎油汤菜。
我们这个地方吃猪油的方法很独特,可能是根据环境条件养成的。因此时即使杀个猪,油也不多,只有几斤或十几斤,要吃一年。每年的冬至后人们把年猪杀了,把油切成二至三厘米左右的小墩墩,用盐腌起,叫腊猪油。煎菜煮汤时把锅烧辣(烫)后,放一墩油在锅里用锅铲压,把油压出来后再参水放菜。也是一种烹调方式,又是一种节约计划方式。
大人煎菜压油时,娃儿就站在灶边盯着,踮着脚守吃那丁点油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