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其他类型>"木马“天下> 第八十章:网络黑名单(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章:网络黑名单(2)(1 / 2)

春节过后,北京一家保险公司不知不觉中上了“黑名单”,与它同时“上榜”的还有全国数百家单位,这些单位“上榜”的原因是有被网友认为的招聘欺骗行为。

3月1日,即将毕业的中国传媒大学大四学生朝洛蒙告诉记者,这个“黑名单”是自己过年回家最意外的收获。当时他在外地上大学的同学与他交流求职经验时告诉他,网上有个“求职黑名单”,建议他去看看,长个防骗的“心眼”。

“黑名单”揭露招聘骗术

进入这个叫“求职打假黑名单”的网站,首页上便有一条条最新被网友举报的公司及其“骗术”描述。诸如以下这些典型的黑名单“素描”:“北京某首饰有限公司,此公司对每位应聘者先以给应聘者办工资卡为由收取工资卡办理费110元整,之后会说公司要为每位员工办理健康证,要每位应聘者交纳办理费114元整,第三,以保证公司财产为由要每为新加入员工交纳押金300元整!公司保证在试用期过后退还所有费用,但不论是什么原因都不可能退还所交费用。本人曾向此公司要过所交纳的费用,公司经理明确表示‘此公司就是赚这种钱的,一旦钱到手就没有返还的可能’!请其他应聘者一定小心!不要再上当了!”

“上海某实业公司,他说你交350元钱是作行政助理的产品使用金,这样你就可以更好的熟悉产品,我开始怀疑,但高工资的诱惑让我还是给了他200块。我下楼后觉的不行就跑上去要,他非常耍赖的说不退。”

“深圳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是一家常常骗人来上班,一上班都是试用期.后来又不发工资的公司。这公司实际上就是一家搞传销的公司,每名会员收的会费是100块。”

“某文化传媒中心:招聘打字员抄写校对员,收取300元稿件押金,干活是幌子,大家都白忙活了很长时间,骗的很惨!希望被骗的人都去公安局投诉签字,人多了才可以立案。谨记教训!”

“应聘时3000块的口头工资却变了1500,拖发工资,辞职后压住的几个月工资就是拖着不发,找劳动局处理,它的应对是,就按佛山市最低工资标准(450元)发放。”

在google中输入“求职被骗”,会发现有多达266万条相关网页。狗年春节后,21岁的河北易县女子张小红来京找工作,在不到20天的求职经历中,遭遇了连环被骗,第一次被中介公司骗了240元,第二次到某房地产公司被骗培训费、证书费、教材费、胸卡手续费,共570元。她遇到的骗术在“黑名单”早被网友披露过的。

应聘遇骗:监管尴尬区

这个“黑名单”网站通过大学的bbs和学生们口耳相传,在求职大学生圈中迅速流传。中国传媒大学的朝洛蒙告诉记者,通过上“黑名单”网站,他对各种骗子公司如何行骗有了不少了解,对自己找工作,“心里有了个谱,有点防备。”

即将毕业的新疆大学邱媛同学告诉记者,自己有个同学曾经去一家电脑公司应聘,不曾想那个公司一见面就让先交钱。如果早点看到这个“黑名单”,早知道这种骗术,就不用去浪费精力时间和金钱了。去年大学毕业的郑顺添先生曾有位同学去一房地产公司应聘,不料公司提出先交280元的培训费然后才能上班。幸亏郑先生及时提醒同学,才防止了“竹篮打水一场空”。郑先生认为,“黑名单”给第一次步入社会找工作的学生帮助意义尤其大。

大学毕业生马小叶认为,对大学生而言找工作当中确实有“陷阱”。她主要的求职途径是网络、现场招聘会和同学介绍。她很希望通过黑名单这样的网站提前知道其中可能潜在的“圈套”。北京服装学院的黄胜博求职主要靠上网搜索,她承认目前缺乏有效地核实网上招聘公司情况的方式和途径。

记者注意到,“黑名单”上大多有“不良公司”的名称、地址电话以及详细“骗术”描述。“黑名单”上的投诉页数已经超过50页,每页20件投诉,其总数量已相当大。这些投诉多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为什么这些受骗的网友不去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却利用民间网络的形式“诉苦”呢?郑顺添的话也许有一定的代表性:“大学生求职,一旦遇到这种被骗百十元的,都抱着‘花钱买教训’的思想,很少有人花专门的时间精力去劳动部门举报。而网络投诉快捷便利的特性决定了它更受大学生欢迎。”

因为损失较小,应聘受骗者往往以“花钱买教训”来无奈面对上当。到派出所报案一般会因为“钱太少”不予立案,或者建议你寻找到足够多的“同命相怜者”;而对到劳动部门投诉,不少大学生认为花费精力太多不值,且损失未必就能很快挽回。在这种尴尬之下,网络成了受骗者事后发泄举报的新平台。

“黑名单”谁来认定

“黑名单”一词据称来源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在中世纪,这些学校规定对于犯有不端行为的学生,将其姓名、行为列案记录在黑皮书上,谁的名字上了黑皮书,即使不是终生臭名昭著,也会使人在相当时间内名誉扫地。学生们对学校的这一规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谨慎,严防越轨行为的发生。后来这个方法被当时一位英国商人借用以惩戒那些时常赊欠不还、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的顾客,随后,各行各业争相仿效都兴起了黑皮书,即后来的黑名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