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源于养士
关于游侠的起源和产生的原因,太史公认为所谓游侠应与养士的公子是相同的。《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述道:“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侠的兴起,是正值古代封建社会的崩溃时期。孔子、墨翟的弟子来自于四面八方,聚集于私人之门下,而他们所议论的内容已不能由在位者所控制,此后便演变成公子养士,平民也逐渐崛起。如果认为公子养士跟游侠没有两样,那我们就可以说孔子与墨子就是侠的始作俑者了。
2、封建制度崩溃,为求生存而相结合
其实不论侠的始作俑者是谁,游侠应说是一种社会现象。从《史记‧游侠列传》内容看来,游侠的起因是在于春秋战国时的乱世所造成的,因为社会秩序瓦解,人为求自保而相结合,《史记‧游侠列传》说:“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贩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由此可见,所谓“有道仁人”在乱世中皆会遭遇困厄,更何况是一般人?普通人若不相结合则难以生存,因此便依附于有势力者而产生了游侠集团。
再者,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太史公也已很明显地指出游侠的存在是为求生存的必要性:“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这就更清楚地让我们看出当时的国家秩序是如何地混乱,因此游侠若能在此国家社会秩序紊乱的时代中,为一般人民提供一种庇护的功能,他们就必然就会成为民间秩序的维护者与保护者。
游侠的产生也与封建崩溃有着密切的关系。“士”是封建的最低阶层,原本是做为卿大夫的家臣,而当封建制序被破坏了之后,这些“士”就和流民没什么不同。这也就是说原本以宗族秩序维系的势力逐渐随着新的政治情势没落,于是便产生了新的势力关系,包括“士”阶层和一般百姓的游民就必须要依恃个人才能寄食于强大的保护者,因此知识分子便成为文学游说之士,有勇力者就成为任侠好勇的刺客之流。因此,前面所提到的孔子、墨子或养士的公子们应该都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理解战国时代的侠,应该是指以私剑武勇立于乡曲,聚集和自己有私交者,一旦遇到有侵害自己宗亲友朋者便提剑去报仇。虽然这么做触犯法禁,他们却成为地方上享有极高声望的人,因而此后游侠风气便在民间蔓延开来。附带一提的是,战国时期的任侠好勇风气到了汉兴之后并未衰退,这是由于汉武帝之前的中央政权并没有向下扎根至基层,同时也没有把原来地方性社会秩序加以改变的缘故。这一直得到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徙郡国豪杰及赀三百万以上者于茂陵”之后,才有所改变。关于这一点,将在稍后再予以讨论。
3.民间社会秩序的维持者
汉代社会秩序中最重要的是地方上的领袖,也就是所谓的游侠、豪杰之辈。如《史记‧游侠列传》中的郭解,“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可以指挥地方官,决定某人是否要当繇役,又能够为人排解纠纷,俨然成为一种公权力。虽然汉中央力求政府和民间秩序能够结合,仅丞、尉以上的官员由中央派任,地方统治机构郡县县掾以下的吏及乡官皆是由本地人担任,但是一般地方的行政事务还是必须交托由乡亭组织和三老来处理。乡亭组织和三老是地方上比较正式且合法的组织。不过,像游侠、土豪这一类的人已成为地方上官吏无法控制的力量,并且对于一般百姓以及自己的隶属者有着一股强大的社会约制力。
对于汉代游侠、豪杰何以能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提出了“小家庭制”的解释:汉初沿袭自商鞅以来的小家庭制,就是男子成年后必须分户的规定。由于家族的组成型态是小家庭,个人并不像后世以世家大族做为社会团聚体来寻求个人的保护和帮助。而战国时代封建社会崩坏,个人从封建中游离出来,自然游侠集团就成为了掩护个人的结合体。这也就是说汉初地方社会秩序的基层结构是由游侠集团来维持的。当然,这些集团的领袖如同今日的黑社会领导者一样,必然是中央政权所极欲铲除的对象。
三、游侠的特质
钱穆先生分析《史记‧游侠列传》中的游侠行径大概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取予然诺;第二种是振人不赡,趋人之急;第三种是躯借交报仇;第四种是藏命作奸。而太史公亦曰:“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所以,并不是专指养一批具有武士之勇的刺客的人就能称做侠。
《史记‧游侠列传》中鲁的朱家,就是一个“振人不赡”的游侠:“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朱家就是这么一位济助贫困而且还不希望别人知道的游侠,然而他本人却也不富裕,“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牛”,但他仍是“专趋人之急”,以济助别人为先,不求回报,甚至连季布将军也曾受其帮助。也难怪他能做到“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如此地受人崇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