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水浮天处,夕阳如锦。红炉暖而不畏暮寒,开宴邀宾,俏鬟林立。青丝菜甲,银泥饼饵,随分杯盘,拼酡颜畅饮休辞惮!兵事凶险,因惧殚酒后误事,自入川黔以来,众将少有饮酒。如今兵戈方歇,虽不十分太平,但有燮元做主,终于可把数年的压抑尽情释放,开怀痛饮。
燮元举起酒箸,高喊道,“干!”众人哄然叫好,举杯应和。“啊!”一杯下肚,燮元闭着眼睛享受那种温暖的感觉。“四年了,本督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彼岸近在咫尺,他感觉着一只脚仿佛已经踏上了松软的沙滩,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一半。四年来,他殚精竭虑,所虑者无非军事。川兵孱弱,不堪一战。是故他请调各边镇守军,镇压川黔。临阵拼凑兵将本是大忌,却实在无可奈何。指挥着一只由辽、浙、川、陕、湖广、云贵各方面士兵混成的队伍,其中的困难谁能知晓?
论战力,孤字营陕兵堪用,辽兵次之;论忠心,罗象乾土兵可信。实际是凭借着这两支力量,燮元才能镇住各路将领,统一军心,令出帅帐而闻达各处。如今四年征战,他已然在军中树立威望,来自天南海北的士兵围聚在他帅旗之下,所向披靡。“除本督外,何人堪当此大任?”燮元二分悲情、八分孤傲的想。而他觉得,朝廷也不厚道。这样的旷世奇功,区区尚书衔算是褒奖么?入内阁,为辅臣,封侯拜相,中兴大明的重任当为他铁肩担当才是啊!不时的,他也会生出一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幽怨。天生我才,空有报复雄图而不能施展,悲哉!
如今孤字营要走了,他心里还是有几分担忧的。若硝烟再起,何人再可攻城拔寨?燮元醉眼惺松的看着武隶,心想,“本督待他不薄,区区商贾末流,经本督推荐,已然是从六品武官了。他袁武竟然不知感恩报效,还要问本督追讨军饷……”(明制,武官六等十二阶,从六品其实是武将河中最低阶的)“哼!没了你孤字营本督就不能平定地方了么?如今安贼乞降,战事平息,留你也无用!”
其实孤字营回陕。到不是他将帅之间有什么大的矛盾。昨岁秋始,鞑旦屡犯边境,兼且流寇肆虐,马匪乘官军忙于抵抗蒙古入侵,劫掠城市。西北不稳,陕西布政使上奏朝廷,请求回调外派军队,充实边镇,巩固地方。
燮元也知道,对于他将孤字营军功均摊各部的动作,袁武和其部将多有怨言。但他始终认为,平定奢安之乱,靠的是他居中调节,平衡各部利害得失。五个指头握成拳才能打人,孤字营再善战,毕竟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指,若无本督运筹帷幄,岂有汝决胜千里?他坚持自己的决定,分摊功劳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士气。而且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西南不是平定了么?
“登莱副使杨述程端着酒杯,走到袁武面前贴身坐下道,“吾敬将军一杯!”袁武还礼举杯同饮,对这个杨述程,袁武还是看得进眼的。至少在川黔打了这些年的仗,辽兵是唯一没炸过营的队伍。辽兵虽然不能攻坚野战,守城还是颇有馀的,对上奢崇明那些丘八也不惧怕。而杨述程对袁武非常敬佩,他时常想,当年戚继光大帅的兵也不过如此罢!远征之前,建酋占了沈阳,正四处征讨,统一女真其他部落。杨述程想着,“若是孤字营去了辽东,有我王师支持,想必鞑子不能占沈阳了!”不过他也知道不可能,日前听都督说,蒙古鞑子犯镜,延绥告急,孤字营回调是板上钉钉的事。对于燮元与袁武之间的矛盾,杨述程是清楚的。孤字营战功赫赫是事实,都督平摊功劳符合历来规矩,他本人也是受益者之一。除了和稀泥,没有什么其他办法。暗地里,他也替袁武和孤字营惋惜,“袁武带的好兵,胸襟却太狭隘了,孤高自傲,不象是个成大事的性格,可惜……”
――――――――――――――――――――-
现在我正考虑修改前边混乱章节,说实话,当初没有弄好提纲,很乱,决定好好改改,该删的删
至于怎么改,我搞了调查,大家投票吧,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