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青石镇(1 / 2)

由于我修改书名的要求至尽未实现,在下已经另开一书名“大明最后的死国难者”,实际上就是本书,大伙去看新坑吧,已经更新很多了,推荐票全给新坑吧,谢谢!

--------------------

山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自古就是个聚宝盆。晋人不以山水为限,固守土地,而是放眼中原、西望长安、顾盼燕赵之地,由是成就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商。跋山涉水的商路,不仅联系着燕赵秦晋之地,也滋养了沿路无数民众的生计。太行东麓的青石镇就是因商而旺的一个典型例子,三十年前,这里才是一个小小村庄,自第一批东去京都的商人从此地过后,新商路的开辟给这个地方带来滚滚的财富和膨胀的人口,上千户人家让这个小镇俨然有了县城的规模。

有道是,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地势颇高的小镇在这个季节依旧繁花似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镇子里居民愁眉不展的苦脸。年头不太平,山里出了响马,几乎中断了原本繁忙的商路,半年来,还没有一个商帮过路呢,镇上的福来客栈也倒闭了,寻不着事情做的人越来越多,已有不少年轻人商量着离开青石镇,到外头闯闯。

镇东头老茶馆里依旧还能看到不少人,多少人常年养成的习惯,虽然眼下经济不景气,也不是一时就改得了的。况且只要不点吃食,一杯茶值得多少钱?老李头是这里的常客,平日里最爱与茶客聊天,今日他一副神秘兮兮的模样,“晓得么?晓得么?”他昏花老眼里非比寻常的有神,身子向前倾坐,手里捏着二尺长大烟锅,“县城里老太爷,田家和苗家的老太爷,央着县令大人发兵,要剿响马哩!”田家和苗家是本地最大的乡绅,本县素来有“大田青苗活半城”的说法。田家在县东平地上,占了整县三分之一的耕地,苗家在县西高地上,垄断全县一半的山场。田、苗两家联手,便等同于整个县的实力。

路人甲闻言道,“两家老太爷果真要剿匪了?”未等到老李头说话,路人乙插嘴道,“可不是么,我也亲耳听闻了哩!”路人丙叹气道,“哎呀,剿匪总是凶险事情,死伤人命哩!”路人乙闻言反诘道,“若不剿匪,咱们青石镇还有盼头么?百年老号福来客栈都关门了,生意还能做么?”路人甲道,“唉!总是怪这响马闹的……”

众人正说话时,往日死气沉沉的小镇突然一阵骚动,镇上有名的傻蛋“二楞子”沿着大条青石铺的街道一路跑一路喊叫,“来啦,马队来啦!”

“马队?”小镇居民顿时沸腾了,还有行商走这条路!这可是个大消息,“懒鬼快起来,开门做生意”“快快,生火烧水”“快抗二十斤干面出来”,不管做什么生意的,饭店还是客栈,卖衣服鞋袜还是胭脂水粉,听到来了客商,人心振奋,片刻前暮气沉沉的小镇转眼间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队车马自东而来,遍插着“镖”字小旗的马架吱呀吱呀的走在路上,听的人吃力万分。沿途走过,留下数道深深的车痕。领头的镖师高头大马,挎着一把秋水钢刀,威风凛凛,身后趟子手抗着一把大旗,上书四个大字,“福威镖局”!

镖车路过茶馆门口的时候,老李头伸长了脖子可劲儿的瞧。八辆马车一字长蛇,紧挨着呼啦呼啦地往前走。四五十个趟子手,个个赛李逵般的粗大黑脸莽汉,执着鬼头大刀,杀气腾腾的压着镖。

路人甲瞧着阵势,咋舌道,“活了半辈子,还没瞧过这阵势哩,感情是要打仗还是怎地?”路人乙道,“福威镖局?这不是中原鼎鼎大名的第一镖局么?”茶客们静悄悄的看着镖队打眼前开过,深怕错弄出点声音,恼了马上的武师,惹来血光之灾。

镖队开过后,跟着走来三个行人。瞧模样,两个是官差,一个囚犯,神色可比趟子手萎靡多了。那官差顶冠歪斜、横把着朴刀,一双脚尽拖着地挪步,那囚犯背上缚了大大的枷锁,软手软脚的走路,不时打个摆子摇晃两下,胡茬老长,遮没了半边脸,衣衫褴褛,一双破鞋露出了脚丫子,三人都是一副长途跋涉的模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