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陈江筛选之后留下来的的两名男子,一个叫万辉,今年二十四岁,大专学历,学机械出身,参加工作四年,原来在新明市农机厂上班,现在农机厂的景况大不如前,他便果断地辞职出来,另谋出路。
另一个叫王作栋,三十岁,高中学历,曾经有过多年的销售经验,业务能力很强,陈江看中的是他丰富的经验以及沉稳的性格。万辉是属于那种冲锋陷阵型的人才,王作栋则偏向于步步为营、稳打稳扎的。
至于许若菱,陈江除了自己对她有一定了解的原因外,主要还是许若菱本人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观察力敏锐、条理清晰、独立自主能力强,这是陈江暗中给许若菱的评价。
事实上选择许若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陈江需要一个自己知根知底能够信任的人作为自己在外面的代言人,目前来讲,许若菱算是初步符合陈江的条件,而且以后陈江还要继续跟轴承厂打交道,免不了跟许大全再接触。
王作栋比较沉稳,虽然陈江这一套招聘程序搞得比较专业比较正规,招聘方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得到了他的认可。不过,直到现在,对方好象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给忘记了,此时听了陈江的话,他犹豫了下,问道:“我们的公司具体是什么公司?好像我们还不知道自己公司的名字呢?”
王作栋不知该怎样称呼陈江,叫名字?显得有些不礼貌;叫职称?陈江也没有讲自己在公司的职位;叫陈先生?看着陈江那略带稚气的脸孔,他实在有些不好出口,所以干脆不带称呼含糊发问。
陈江看了他一下,似乎猜到了他的心思,笑道:“对了,我年龄比你们都小,你们直接叫我陈江吧,不用不好意思。”顿了下,继续道:“至于公司,我们公司的总部在省城,新明这边的公司实际上还没完全建立起来,目前新明这边是以办事处的架构运作。不过,在一个月内,新明这边分公司肯定会正式成立起来,到时新明分公司实行独立运作,所有业务与生意都与省城总公司那边脱节,而你们几个第一批进入公司的,就是这边公司的元老了。”
陈江最后一句话让三人精神一振,能在富华酒店搞出这样一个招聘场面,想来将要成立的新明分公司规模不小,成为新明分公司的开业元老,听起来这个诱惑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陈江看出王作栋与万辉已经有些意动,许若菱则似笑非笑地看着他,于是继续追击,他转身拿出三份文件,分别递给三人道:“这是聘用合同,你们看一下,没问题的话就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当然,这份合同只是初步的,等到新明这边分公司完全建立起来,到时会给你们补充一份正式的劳动合同。”
三人接过来看了下,合同上面的条件大多是有利于员工一方的,王作栋和万辉两人是销售编制,开出的待遇条件是保底工资八百,奖金另算,试用期三个月,试用期间的三个月内没有奖金;许若菱作为助理,保底工资七百,还有一系列额外补充的津贴,当然,同样也有三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间只能领到保底工资。
九十年代初期的这个时候,社会劳动福利系统还远远未曾完善,陈江订的这份合同给出的福利条件比起以前他们所见过的同类合同的福利条件要多出很多,不得不说是很让人心动的。
不过,几人还是习惯性得先确认待遇一项,想不到合同上的待遇比招聘广告上说的待遇还要高出一百,三人看了都有些意外惊喜的感觉,他们自然不知道这是陈江故意玩的小把戏。
这个小把戏属于典型的心理学问题。举个小小的例子,分别有a和b两家水果店,每次顾客来买水果,a店的老板称水果的时候,第一次放上的量总是低于顾客所要求的,然后他会逐步往上面添加,直到达到顾客要求的斤两为止;而b店的老板正好相反,他第一次放上去称的量是超过顾客所要求的,然后他逐步往外减少,一直减到顾客要求的斤两为止。这样一来,时间久了,b店的客人慢慢的流失,而a店的客人则逐渐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