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会说话-第5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1 / 2)

佛医学中认为,疾病是由“四大不和”而成的(四大:地、水、火、风),一大不调,可以导致101种疾病;四大不和,可以导致404种疾病。所以,佛医学认为疾病有404种,这404种疾病,又分为心病和身病两大类。心病是指内心的贪执、恐怖、忧愁、憎恨、愚痴等诸多烦恼,可以说佛教主要着眼于众生的心病——无明烦恼的根治。而“心病”又分“魔”“鬼”致病两类。其中有一类称为“魔”病,就是现代医学中的精神、神经病和各种心理疾病。而“心病”中的“鬼”病,则是指瘟疫、流行病、传染病。佛教从“根”(生理)、“尘”(社会环境)、“识”(心理)三缘和合的整体角度考察人的存在,认为它们互不相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心起烦恼、恶业,不仅仅是“心病”的具体表现,而且还可导致生理失调而致“身病”,佛教医学有“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的说法(《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这种观点和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致的。所以佛教医学为心理治疗开创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佛家的心理大药——后悔药(2)

“魔”: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翻译为“磨”。至南朝梁武帝时改为“魔”字,全称为“魔罗”。魔的种类很多,烦恼、疑惑、迷恋等一切能够扰乱众生思维者,均称为“魔”。由自己身心所生的障碍称为“内魔”,来自外界的障碍称为“外魔”。佛教认为:魔由心生,妖由人兴,众生的“八万四千尘劳”浓缩为“贪、嗔、痴”三种烦恼,都可以导致“魔病”。这些烦恼,在现代心理学中就是指导致心理疾病的种种原因。

随着众生心理障碍的增加,佛教的经典中,“魔”也越来越多了,从二魔、三魔、四魔、五魔、八魔、十魔乃至到了十二魔。其中四魔之说最为普遍。四魔,根据《瑜伽师地论》所说为:烦恼魔(人的108种烦恼)、五阴魔(五阴魔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积聚而成的生死苦果)、死魔(四大分散,夭丧殒没,无法延续慧命)、天魔(是欲界第六天之魔)。

由此可以看出,魔,实际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各种心理障碍。佛教针对人类的心理疾病,与儒家、道家不同的是,它发明了一种药,可称之为大药——“后悔药”。

有句俗话:世上没有后悔药。但是,佛家就发明了后悔药!(真巧,同一时代的基督教,也发明这种后悔药。这个“药”是享有东西方共有知识产权的好药啊!)

佛教的“后悔药”是什么呢?

佛教针对心理疾病,提倡“修心”,采用神秘的、内省似的证悟,从日常生活做起,礼拜、忏悔、唱咏、打坐等等。其中针对业报致病所提倡的:忏悔,就是佛家研制的“后悔药”。

忏悔:人们的身心疾病往往是内心潜意识中的不良积淀所致,尤其是当人们违背了某些社会公德,背弃了道德行为准则时,其心理负担十分沉重,“忏悔”这种方法,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理释放的机会。佛教认为,心灵的力量可以产生治疗效果,如果运用修定之法,使“心”(思维)专注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放宽心胸,可以达到治疗心身疾病的作用。例如佛教中的“忏悔”一法,就是要求你想象面临佛菩萨圣众诸天,至诚悔过,使一切精神负担在忏悔后变得轻松。这不是最好的后悔药吗?那么这个后悔药怎么吃呢?

佛家认为,业病非普通药石所能治愈,唯须忏悔业障,读诵经书,抄写经典,供养赞叹诸佛菩萨,布施法界众生,以其公德消业除病。

“忏”为梵语“忏摩”的略称,原意为“忍”或“宽恕”。如有了过失,请求容忍、宽恕是“忏”的本意。“悔”是梵语“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的意思,直译为“说”,即说罪,陈说罪状的意思,犯了过失,应该向对方承认过失,不只是认错,要明白地说出自己所犯的罪过,这才是“悔”。佛家的观点是:“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

佛家不但提倡忏悔,而且还有很多种有助于忏悔的方法,传世的忏法如:梁皇宝忏、法华忏法、金刚忏、大悲忏法、水忏法、观音忏法、阿弥陀忏法、金高明忏法、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等。做忏悔还需要专门的庄严道场,还要有忏文。也就是说,不同的心理障碍,佛家有不同的忏悔方法。对于这些,本书就不做详细的介绍了,有心研究佛家心理学的朋友,可以进一步向佛门经典探究。

佛教不但推出忏悔——后悔药,还推出了心理调整的名医大家——观世音菩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