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帝国霸图> 明朝后期军队编制、战法、军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朝后期军队编制、战法、军械(1 / 2)

网络上有太多关于明朝后期的军事讨论文章,可谓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自由很认真地拜读了其中不少篇,获益良多之后也颇有感慨。正值《霸道》一文开始写作,遂在写作之前理清思路,端正对明朝后期军事现实的认识,顺便将一些心得记录在下。

第一是历史事实:明亡清兴。广宁战后,明军丢掉了辽东,在关外是只守不攻,最终被关、内外的敌人击垮。这里可以证明一个论点――明军不强,清军不弱,起义军也并非尽是乌合之众。这三支军事力量的根本能力是决定中国三百年前政治命运的关键因素。

明军曾经很强,明初也北伐蒙古,巩固边疆。可是中期如何?土木堡惨败,倭寇纵横东南乃至山东、北直隶,女真崛起于东北号满洲,朝鲜壬申战争靠得是中国强大的国力将小日本拖垮。此时的大明军力如何?如果够强悍,何用屡遭惨败,何用靠国力拖垮倭奴?这样说吧,明军在中期、后期已经落后了、腐化了,所谓装备了多少“先进”火器只是数字游戏,是总兵官向朝廷讨银子的账面数字。吃空额、克扣军饷是中、后期明军将领的基本经济逻辑。要不,戚继光就不用募集矿工、农民编练新军了。

清军(后金、建州女真)曾经很弱,努尔哈赤以十三遗甲起兵,可谓弱到了极限。不过,清军在对明战争中是由弱变强了,明军对清军屈指可数的几场胜利都是靠坚城利炮赢得的!这一点,想来不用自由多嘴了,需要说明的是,明朝中国泱泱大国,只有那么几个人知道明清两军的优劣所在,坚持坚城大炮战术,以争取时间整顿军力。就这么几个人,也被英明神武的木匠皇帝和他兄弟,就是那个中兴明君给罢官、或者咔嚓了事。到了1628年,这一年可谓是明清军事力量对比的一个标志性年份,纵然天启死了、崇祯上台了、袁崇焕升官出关了,也不能立即改变明清军事建设对比上的变化――这一年,汉军旗人佟养性建立了重军。这个姓佟的家伙才是满清真正的火器专家、炮兵的奠基人,而非有人说的李九成、孔有德、耿仲明等等毛文龙余部。

起义军,这里就不说了。

当然,军事力量对比不能仅仅从历史事件中去单一分析,还应该从国家政治体制、军事单位的编成、军队的编制、装备、将领、作战思想、士气等等多方面来考虑。这里自由就多费一些口舌来分析一下1628年――1644年间的明清两军,尝试探讨明败清胜这个并不喜人的话题。

1,政治体制。

明:初期,鼓励农业生产、水利建设,使得对元战争创伤迅速痊愈,方有明成祖的永乐盛世。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一有天灾作祟,各地民众就揭竿而起,只求活命。

清:利用明廷错误的民族政策煽动建州女真部的对明仇恨,形成了一部中坚力量。皇太极继位后,着力改善对蒙关系和对关外汉人的政策,缓和民族矛盾,任用汉人为官(包括范文程、洪承畴以及诸多汉奸),编汉军旗等等。这些举措使弱小的满族成为一个逐渐强大的军政势力的核心。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也是一个少数人的核心在领导大多数人,组成公司或者国家。

2,民族属性。

明:开始工商化的农耕民族,因为蒙元对汉暴政的噩梦而奉行严酷的民族政策,对异民族比较歧视、压迫。

清:从核心开始逐渐汉化的渔牧民族,从本质上向往农耕民族建造的花花世界。从不稳定的渔牧走向稳定的农耕,从苦寒的关外走向繁华的关内是其强大的战争驱动力。战争期间,满清也很注意对南北汉人、关内外汉人的不同属性加以区别,工商汉人偏南、农耕汉人偏北,农耕与农牧比较接近、容易消化,工商与农牧、渔牧远离,不易消化,抵触也更强烈。因此,满清在北方没有大规模的屠杀汉人,屠杀几乎都发生在淮河、秦岭以南的地区。

3,军制。

明:以京师三大营的变迁为例就可以看出,明军军制是从先进走向落后,小小的倭寇之患就让世兵制崩溃,戚继光不得已采用募兵制,却打开了军阀横行的潘多拉。所谓的大明军事精华――关宁军各军、镇、营,无一不是以将领亲兵为核心,临时募集壮丁、抽调训练松弛、战法老旧的世兵而成。前面已经说到,大明军队号称百万,其实很多是空额,将领们虚报员额吃空饷,在历朝历代的后期似乎司空见惯,并不稀奇。大明军队只是把这个优良传统发挥到极致而已。再说说关宁军另外一个弊病――地域、宗族观念相当强,非常排外。身上有这两个重疴的大明军队能强吗?就算有编制表上强悍的火力配置,这样的军队能发挥其效用吗?相同的火炮,清军用来攻城略地,明军使用起来仅仅是据守坚城尚且岌岌可危!这样的对比可谓明显之极了!

还是拿实例来说话比较有可信度:这里以毛文龙的东江军为例。毛文龙的东江镇号称二十万大军,从毛升授参将以来就造册接受朝廷军饷军械军粮供给,稍有不足或者不满其要求,就以兵变相威胁。毛本人也曾放言:拿下登莱、南京只是弹指之事。这里要问:毛文龙为何不说拿下沈阳、辽阳是弹指之事呢?他不敢!毛文龙的二十万毛家军到底是啥样的?其军总兵额不过二万八千,以水师为主。如此规模的小部队却号称二十万,为啥?欺瞒军饷、吓唬朝廷和百姓而已!可笑的是,有些朋友还拿毛文龙当大明的擎天柱,说什么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汉奸行为,断送了大明江山,云云。唉,自由对此无话可说……

清:以八旗为核心,尤其以最初的八旗亲军为核心,普遍采用军事与生产通用的牛录八旗制,以军功授爵授田授丁,完全的军国化!这样的体制造就出来的军队在其鼎盛时期具有何等攻击性呢?很多人一说到八旗军就提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或者就说太平天国时期。麻烦这些朋友把时间概念搞清楚再说话。

4,装备。

明:有的网络文章拿着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著作于兵书中的编制表说话,夸赞大明军队是火器装备完善、可以打遍世界无敌手的强军。这样的军队怎么就败在蛮夷和关内乌合之众之手呢?又曰:统帅不行,政治制度不行。这个答案倒是说对了!自由在此问一句:没有好的君主、好的统帅、好的军政、经济制度,会有强悍的军队存在吗?军队装备会好到成为世界一流吗?编制表是上报朝廷的,是需要朝廷出钱、出丁、出粮、出械来实现的,具体实现没有?看明军战场上的表现就知道!真要实现了,或者实现一半,明军会屡战屡败吗?!

清:从骑射的轻骑兵到装备火炮的重军,再到步骑炮合成。当然,入主关内、拿下花花江山后,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限制火器,提倡骑射那又另当别论。(因为一个普通的汉族农民都可以用火铳杀死一名精锐八旗骑兵。)清军火炮部队的组建,首功者佟养性也!其次乃关宁降军降将。想想看,大明君主们在不断地杀将(从萨尔浒的杨镐开始到1644年,明君们杀了一箩筐的统兵大将,包括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却不断地招降纳叛,从李成桂到洪承畴,多少明军将领叛国投敌?数也数不清楚了!这些人很多都有炮兵建设、指挥经验,他们率军投敌无疑是对清军的加强、对明军的削弱。此消彼长,明亡清兴!

实际现实是:当时明军的装备只有极少部分是从海外输入,大部为国造或者仿造。神火飞鸦、一窝蜂等等火器在17世纪已经不先进了!而仿造的武器性能如何呢?孙元化这位西学名家在山海关仿造红夷大炮,三铸三败,最后得出的成品性能还不如西造,不得已才聘请西人指导铸造。

实际现实还是:军队中火器装备经费相对其他兵种高昂得多,因为火器部队消耗大,统兵官们也最爱拿火器装备、维护、消耗账目牟利,以至于装备火器的部队缺少火药、子弹、骡马等物,炮手训练更是缺乏,以致于大明火炮部队战力低下、几乎没有野战机动能力(炮重也是其中原因)。这样的“火力雄厚”的部队当然只能守城而不利野战了!呜呼,戚继光老大人在世时,大明车营与步骑兵的合成战力何在啊?戚家军横扫妄图南袭的蒙古朵颜部的威势何在啊?战争胜败,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而不是单纯靠纸面上的兵器。

5,将领。

谈到将领,不得不说明、清双方的君主在用人方面的高下之别。

明:成祖制――太监监军,然太监中如三宝者少之又少,多数为魏忠贤、高起潜之流。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又开启明朝皇帝杀将先例,杨镐、熊廷弼、袁崇焕,不是辽东经略就是蓟辽督师,甚至兵部尚书王洽等人(崇祯朝是杀兵部尚书最多的)也身首异处,试问:谁还敢为崇祯朝打工啊?洪承畴松山兵败后投敌,从这个方面来看,也是情有可原。

清:满清的将领是跟随建州女真逐步强大的步伐,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实战经验之丰富,不是腐朽明军的老行伍、半路出家的文官将领可比!在没有培育出下一代合格将领和建立适合野战的新式军队之前,明军无法与清军野战争锋,这也是袁崇焕聪明而无奈之处。而1629年,经过整顿的关宁军眼看就要成熟了,能够在北京城下以九千骑兵力拒四万满蒙骑兵了,却因袁崇焕被杀而半路夭折。崇祯为何杀袁崇焕呢?个人认为,皇帝丢了面子后的迁怒而已。还是数数满清的将领吧!莽古尔泰、多尔衮、多铎、阿敏、岳托等等……无一不善战!佟养性,汉人也!皇太极将其抬旗、授官,无非其人有造炮和一些治军之能,佟家最终成为康熙朝的“佟半朝”,其后,爱新觉罗一脉竟然混有三成佟家血液。其他人如“三王”等,在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是何等待遇!?就算是迫不得已投降的祖大寿,虽然再也未得重用,也待遇优渥。

用人,是君王必须修养。不得不说,崇祯用人的能力实在不咋的!单凭他因为金军绕道偷袭北京就迁怒袁崇焕、令左右罗织罪名诛杀之一事,足以证明。

这里说说袁崇焕。目前网络上对这位民族英雄的争议颇大,有人说,民族和谐了,不需要将岳飞、袁崇焕等人列入民族英雄之列;有人说,根据某某古籍、某某传说、某某人的臆想之后,袁崇焕不是抗清将领,而是隐藏在汉民族深处、身居高位的大汉奸,跟皇太极不止有一腿!有人说,袁崇焕志大才疏,根本就不懂打仗,也没有能力《五年复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