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远郊导弹制造厂8月9日23:20
在厂部的一个豪华的会议室中,中印双方疲惫不堪的谈判组人员相互递交了签字后的文本,终于完成了连续3天的艰苦谈判。不过他们应该庆幸,比起以后83天的停火谈判和30多年的和平谈判,这实在可算是“超音速”的了。双方签署的协议名称是“中印边界冲突被扣押人员第一批交换协议”,内容主要是印方交还36名飞行员,45名其他人员;中方则交还74名飞行员和50名其他人员。双方可探视剩余的被扣押人员。协议立即执行。
事情源于8月5日,印度政府秘密派员请俄国政府出面联系中国政府,商讨部分遣返战俘的事宜。他们很怕事情暴露,万一不成功将会遭受媒体攻击,因此不能在新德里或北京找中方协商。挑选俄国也是经过讨论的,一来俄国与中印双方关系良好,二来两国都有很多人员在莫斯科采购武器,在那里会谈容易保密。波诺马廖夫十分高兴能在中印双方之间斡旋,那是提高俄国地位的捷径。他知道美国人在大力拉拢印度,想把俄国从印度挤出去。于是亲自出马布置,让这家导弹制造厂作好准备,由国家安全局负责安全保密工作,并严令他们不得窃取会议情况,以免干扰会议。于是亲自打热线电话给王刚主席,通报了印度政府的意向。王刚思索片刻,表示他个人同意商讨此事,将会尽快把中方的答复告诉总统,并感谢总统的斡旋。
我国高层对战俘的态度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在各种特殊情况下,战斗人员停止无效的抵抗应该被允许。尤其在我军首战俘虏了大批印军高级军官后,我们的飞行员和深入敌后的指战员都得到许可,“在无法进行有效抵抗的情况下,可以放弃抵抗。”不过我军极为注意跳伞飞行员的营救,特种兵们更是神通广大,所以印军极少俘获我军作战人员。当边界冲突进行一段时间后,我大使馆的官员就以人道主义的理由要求会见我军的被扣押人员,并提出对等地同意安排印方代表会见他们的被扣押人员。迫于媒体的压力,印度接受了要求,双方达成了协议,外交代表可以定期探访,并通过红十字会传递家属的信件和物品。我军的大多数战俘都是伤员,我外交代表政府向他们表示慰问,请他们养好身体,并一再要求印方改善他们的医疗和生活条件。印度受到英国的影响很深,对战俘都能人道主义对待,而且他们有大批战俘在中方的战俘营中,如果虐待对方战俘,将被视为对自己战俘的不负责任。
8月7日总参派遣了一个3人的谈判组,按照俄国的安排在这家导弹厂秘密会见了印军的谈判组。俄国的这一安排确实绝,他们夹杂在蜂拥到俄国各个武器制造厂的中印采购团中,根本没有媒体会发现此事。俄方代表引见了双方的谈判组后即退出了会场,双方交换和验证了各自总参谋长(印军是陆军参谋长)签署的授权证书,接下来印军谈判组长费罗斯上校的要求可把我军代表李平思上校吓了一跳,他要求“为了人道主义的目的,请求中方能同意,进行连续的谈判,直到谈判取得成功。”
“贵方有什么提议呢?”
“我方提议以全部的贵方被俘飞行员,交换我方的一半的飞行员,以此作为第一批交换战俘。因为他们是最早被俘的人员,应该让他们尽早回家。”
印度人可真精,想一下子弄回去2百多个飞行员。中国一向以精于谈判著称于世,哪里会上这个当。
“我认为贵军的提议有三点不妥,首先中印两国并未宣战,只是发生了边境冲突,因此谈不上‘战俘’,应该称为‘被扣押人员’。其次,不能只交换空军人员,那样会影响陆军的士气。其三,按贵军的提案,我军将交出373名贵军飞行员,而交换36名我军飞行员,那是对贵军飞行员的侮辱,难道10名贵军飞行员只能等于我军的1名飞行员吗?我方认为应当在1对1的基础上交换首批被扣押人员,并且必须有陆军的人员。”
一下子在气势上就压倒了对方。由于双方都有先进的保密通讯工具,在俄国提供的各自的工作室中可以与总部保持不间断的联系。双方展开了艰苦的谈判。王刚亲自指令,要利用这次机会把人员尽量多地换回来。双方的谈判当然极为艰苦,印度死活也不肯全部交出我军被扣人员,最后我方争取到只留3人。我方也作了让步,基本上以2:1的比例遣返印军飞行员。
执行时我军把伤病人员全部要了回来,留下了3名已恢复健康的特种兵,派去探望的同志实事求是地对他们作了说明,让他们保重身体。既然能以手中的战俘换人,我军也就停止了冒险的营救活动。
这批同志一回来就受到战区首长接见,对他们表示了慰问,其中一位是击落了5架印机的中队长梁德龙大尉,立即被授予“空中英雄”称号,那就是享受少将级待遇啊。还有好几个被报请立功受奖的。请战区医院为他们检查了身体,通过了体检的都群情激昂立即要求重返前线作战。
反观印军回去的74名飞行员,倒有21名没能通过心理测试,还有6人也是因为在战俘营中不断得到印军溃败的消息,心理受到打击,情绪消极后长期不做体能锻炼,体检不合格而未能重新上天。印军实际上并未占便宜。
昌迪加尔北部战区司令部8月11日
拉格诺中将原来是考拉尔德的副手,出任北部战区司令官能独当一面自然非常高兴。他的作战风格与考拉尔德十分相似,但在勇猛顽强之余又十分谨慎。在“门闩”战役中他忠实地履行配角的角色,对楚舒克和斗拴特别里奥地的攻击十分有节制,陆航兵团的运用也很小心,他本来就是陆航部队出身的,所以遭受的损失不大。`他为人很圆滑,在向普拉沙德中将移交西部战区时,两人交上了朋友。从普拉沙德处,他详细了解了东北战区与中国人交手的许多细节,他尤为关心神奇的中央突击师和中国的陆航兵团的作战风格。他的谦虚和友善的态度获得了普拉沙德的好感,详细介绍了各次战役的细节,还谈了不少个人体会,最大的感受是中人的智慧,“他们是用脑袋来作战的,他们极善于在局部地区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在兵力薄弱部分的部队又能坚决顶住你的猛烈打击,这是很难做到的事,不幸的是他们常常做得很好。”拉格诺通过这些交谈受益非浅。
普拉沙德还向他推荐了姆吉拉上校,经过面谈,拉格诺中将很欣赏姆吉拉的观点,也了解了他的作战经历,知道他是一位善于用脑的勇猛军官,后来把他调入了北部战区,出任第1快速旅的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