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区的大反击是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以来印军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反击行动。一切有利因素似乎都属于印军:首先,消除了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调集悍将和精兵于一个方面决战,当然代价是巨大的,印军退回到原来的克什米尔印巴停火线。其次,雨季进入了高强度的时节,中方面临的后勤困难骤增。第三,战区贴近阿萨姆平原,印军的兵员、物资补充极为便利,兵力更是高出中方数倍。可是印军遭到了惨败。尽管印度政府实施严格的新闻管制,极力缩小损失的数字,但在网络时代、全球卫星电视的时代,印度民众很快了解了实情。媒体也开始不满军方的指挥,发出了反战的声音。
新德里国防部作战室7月26日
今天召开的三军联席会议的意义非同寻常,总理要求客观评估这次战役惨败的原因,以决定下一步的方向。在座的的将军们心中都明白,政治家们将决定下一步是战还是和。军方当然不愿意就此罢战,那将再次背上“中国人手下败将”的沉重包袱。可是这次战役的败得实在太惨了,初步统计:――空军,损失了307架战机,1架预警指挥机。
地面部队更是遭受印军有史以来最大的败绩:――3个重装甲师被歼,损失近700辆主战坦克,竟有400多辆落入敌军手中,其中有60辆首次引进的m1a1坦克。
――8个主力师、3个精锐的快速旅被歼,损失各型直升机400多架,也有100多架落入敌军之手,包括4架米-30。还有22套阿达茨导弹系统落入敌手。
――6个重炮团、3个守备师被完整歼灭,还有大批部队遭重创。总共损失兵力23万,被俘人员就超过了9万5千人!
如果想继续打下去,就必须对此有一个交待,还要有一个必胜的作战方案。这可是个极大的难题,所以国防部秘密邀请了一个美军高级代表团来参加会议,这是极为大胆的决定,也是总理做了很多的说服工作,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才达成的,因为要在外人面前揭印度军方的丑。为了找到解决的方案,也只得如此了。
美军派遣了空军副参谋长拉格斯.霍克中将、特种兵司令部参谋长约翰.威尔逊少将和信息战高级研究员威廉斯教授等来调研,并言明将根据他们的报告来决定美国下一步的军援方案。
先由考拉尔德中将报告,他的脸色十分憔悴,几天的功夫如同变了一个人,此战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概略地报告了整个战役的预定方案、兵力部署,实施的经过,这些大多数是讲给美国人听的。他不失风度地承担了失败的责任,然后谈了他分析的失败的四条主要原因:――低估了敌军的能力,仍制订了二个主要的作战方向。提斯浦尔集群冒险急进,前后梯队的间距过大。利多集群则对964高地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估计不足,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留下了这根钉子。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决策用一个白天的时间突击到位。当发现不能达成目标时,未能及时改变计划转入防御。
――没有充分发挥我军兵力上的巨大优势,过于依靠拥有重装备和先进装备的少数部队。
――本来我们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因为中国已经不可能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可是急于求成,导致部队未能熟练地掌握新的装备。
――战区制空权毫无保障,尤其是低空的。…
陆军参谋长达维尔多上将基本同意中将的分析,认为这次失败的战役,不应该是最后一战。印军在人力和后勤上的优势是不变的,在雨季中更是如此;国家的财力也还能支持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攻势,美英等国也答应给我们更大规模的援助。说到这里,他朝霍克中将点了一下头,后者报之以微笑。上将继续说道,由于印中双方把这场战争界定为“边境冲突”中方不可能再发动大规模攻势了,主动权仍操在我军手中。敌军虽然又得到了不少重型坦克,但他们不能掌握m1a1坦克,其他坦克他们也是供养不起的。在主战坦克方面我们仍有极大的优势。我们不能再犯轻敌的致命错误了,参谋部认为我军最大的问题:首先是空军难以在东西二线调动,无法快速集中力量;其次是对敌军的隐形小战机缺乏对付的手段;第三,我军的各型直升机无论在数量还是机动性都不及敌军,在险峻的山区敌军的特种兵借助电动直升机几乎可以隐形地进出我军防区。对此,我们必须研究出对策。
后勤部长官德拉尔多中将不无忧虑地说道:“我们得到的经费已经相当紧张,要保障俄、美二套差别很大的武器系统困难很大。”
在讨论中将领们就印军的优势和难点,东段、西段边境的两军态势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