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夜。后人说解,各不一样。
有的人说:大姑娘见自己未嫁先露身,不守妇道,含羞投河自尽而死,芦苇滩替她鸣冤叫屈。有的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风吼的芦苇是在为大姑娘的功德超度。还有的人说:那大姑娘原本是个仙家,来人间划地为城普渡众生的,要不然昔日的芦苇滩,怎么就成了现在的县城所在地哩?
不管先人们是如何评说的,后人还是在大姑娘挤奶救书生的地方,盖了一座庙宇,百姓称之为“仙女庙”。
又传,那位嘬奶逢生的书生,后来晋京赶考,中了探花。为了报达姑娘的搭救之恩,花了白银三千三百两,在此地盖了一座三百三十间房屋的气宇轩昂的庙堂。庙堂里面不供菩萨,不奉神仙,供奉的是一尊仙女的塑像。从此,县城因庙而得名。
每年农历三月三,这里成了四乡八邻赶集的好去处。久而久之,成了里下河地区名气响铛铛的数一数二的大集市。
离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赶集日还有个把星期。
县城中学的校门口,贴出一张白纸黑字的告示:为誓死悍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防止阶级敌人的破坏,接县革委会通令,组织学生纠察队三月三上集市,执行保卫巡逻任务。现经校革委会研究决定,挑选八十名同学组成纠察队,誓死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成果员。报名地点:校革委会办公室。报名时间:下午三点。
三月三赶大集,是这里百姓大喜的日子。除了过年,这个日子在仙女庙,是非凡得不能再非凡的喜庆日子。人们从家里拿出积攒了一年的物什在这里交易。
富裕的人家,趁这个日子,挑选件把自己喜欢的奢侈玩品。殷实的人家,把多余的物品兑换成钞票,攒着将来好派上大用场。清贫的人家,用自己劳作的物品,换回一年生计中必须的物什。
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现在,三月三赶集日已中断数年。当初是作为“破四旧”的革命行动被禁止的。如今要恢复,也是作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战略部署,在仙女庙的具体贯彻落实。全县上上下下都为之动心,动情,动性。
百姓们为重温逝去已久的欢乐情调而忙碌着。干部们为展示“立四新”的成果而忙碌着。民俗,商贸,加突出无产阶级革命政治,是这个三月三赶集日有别于往年的重要特征。
这是二十世七十年代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