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故事一:《骚风》-第1章:路名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路名(1 / 2)

语:骚风在哪里?爱恨在哪里!

在中国的版图上,这里是苏北平原上的一个小县城。

一泻千里的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懒懒散散地流淌着。在烟花古城的扬州脚下拐了一个弯,不经意间地流向这个小县城。老法头称这段运河为古邗沟。

时清时浊的大运河水,从县城边轻轻擦过,一溜烟地奔向苏北平原的锅底子,高、宝、兴。高邮、宝应、兴化是苏北的三个县名。

这三个县过去都是隶属扬州行署的管辖。那里地势低洼,如同乡民灶头上的老铁锅的锅底,时常闹水患。旱时存不住水,涝时水漫天。史书上给这个地方赐了一个十分出名的符号名,叫里下河地区。当地人嫌拗口,直白为“锅底凹”。

出了扬州古城,沿着运河东堤岸走,不远之处就是这个小县城的所在地。说它小,不是人口少,而是县城规模小。那时的苏北县城的建设落乡的很,规模如同江南水乡的一些殷实富庶的大集镇。多年后才知道,这也是城市与城镇的区别所在。

县城东西两端有着两座墙垣年久失修的城门,连接着县城通往外域的车马要道。西边出去,通向历史上出美人儿精的扬州古城。东边出去,通向扮上戏服比女人还女人的唱戏先生梅兰芳的老家泰州。

城内,一条东西朝向的街道,霸道地躺在两座城门之间。在街道的南边,有几条小巷。在街道的北边,有几条岔路。整个县城的布局好似猫嘴里啃剩来的一具鱼骨头架。

县城内的唯一交通干道,还真的是叫做鱼架骨街。不过,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改叫中山街了,是为了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人民政府把这条路命名为人民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红卫兵小将们感觉人民这个词有点阶级阵线模糊。于是,连夜砸掉老路牌,换上墨迹未干的新路牌,人民路改叫造反路。

一个国家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下,如同一个人家没有父母大人一样,是万万行不得的。毛主席发出抓革命,促生产的最高指示后,从城市到农村,各级纷纷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委员会。

当全国最后一个省份建立了革委会时,权威报刊上发表了一篇社论,题目叫全国山河实现一片红。邮电部门还专门为此发行了一枚邮票,以资祝贺纪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