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母从来没喜欢过她的大女婿。如果不是为了给林家的那些妖精难看,她说什么也不会把若曦打发回去。
若曦多少还有些父女之情。只是等她看完秦安的信,明白久病的林老爷被那些姨娘怂恿,连最后一面也不想见,就要把她送进见不得人的地方,心里也冷了下来。
林若曦对林家的家产没什么心思。秦母却不会看着女儿的陪嫁被人刮走,自然要把她打发回去。
虽然是女孩子,林若曦却是林家唯一的嫡生。林老爷久病,她若不在跟前尽孝。想必那些姨娘在瓜分家产的时候,会不住嘴的数落她的不是。有了那种名声,就算是个大男人也会被唾沫星子淹死,更何况一个女孩家。就算是为了自己的将来,林若曦也得回苏州,到那个早就把她遗忘的父亲身前尽孝。
说起来世人已经把二十五年前那个倜傥的南朝新科探花忘得个干净。
当年的姑苏才子林文聪一举成名。春风得意的时候又喜上加喜,娶了奉化节度使秦永的长孙女敛容为正妻。正要宏图大展的时候,不知怎的,他却却被御史台轻飘飘的一句帷薄不修打了下来。从此官运只是蹉跌,天长日久的,就连当日的那些同年,也都忘记了曾经光芒四射的林大探花。
如果不是秦家的大少爷,秦安左迁到了苏州,恐怕林文聪的病情也不会传到京城。
秦安虽说在秦家备受歧视,到底一笔写不出两个秦字。他是秦家的长子长孙,自然不想秦家的产业落到别人的手里,自从他到了苏州,便往林家埋伏了人手。
秦母既不相信林家人,也不相信秦安。她吩咐秦宁去普宁郡王府借了十个家将,又从家里挑了二三十个健仆。让方俭、方节兄弟陪着秦宁,又选了十来个能干泼辣的媳妇子簇拥着若曦,浩浩荡荡的下了苏杭。
若曦一动身,家里的女人们也收拾起来。丁氏按往年的例,把屋里拾掇了一番,留下几个大丫环,并几个陪房看着。只带了凌秀和几个小丫鬟就准备上路。
秦老太太不常出门,她屋子里忙乱了一阵。收拾了些箱笼,嘱咐了看家的方嬷嬷一气,倒也没什么为难的事情。
汝儿是任事不管的,自有秦母、丁氏指挥着养娘、丫鬟们忙碌。她怕路上寂寞,缠夹着秦母,到底把赵顺家的和赵四赵五兄弟两个塞进了队伍里。
秦宝虽说要到书院里读书,却没有多少行礼。只是两箱换洗的衣物,并四个小厮伺候着,也没什么让人操心的。
真正麻烦的却是大房。自从娟儿被她的堂舅诊断出弱症,那边的老姨奶奶就见天的发脾气,动不动就让人过来请王氏说话。折腾了没几天,王氏就打着孝顺婆母,照顾女儿的幌子加入了洛阳游的队伍里。
王氏虽说是孝敬的,却又不放心家里。生怕她一出门,家里的狐媚子就出幺蛾子。她扒拉来,扒拉去,捡那年轻不安分的打发了几个,又挑了两个伶俐会来事的跟着伺候自己,才算勉强放心。
本来以为可算是能上路了,谁知道秦敏又起了打猎的心思。他合计了一番,干脆约了几个同好,伴着秦家的妇孺一起上路。
王氏得了信,忙张罗着替秦敏收拾行装。又寻了那两个伶俐的差错,费了半天口舌,到底换了两个老实省事的姨娘跟着。
好不容易安排妥当,城里的老姨奶奶又发了话。借口城里人多闹得慌,想搬到庄子上清净几日。
秦母自然是无可无不可的,至不过是打洛阳回来的时候,身边多个立规矩的人。倒是王氏婆媳折腾了一气,才把西院的一个精致清幽的小院给腾了出来。
这么反复的折腾了几天,秦敏和秦宸父子倒让众人抛到了脑后。秦宸还算有些人缘,秦母本想带着他上路。只是秦宸惦记这边的事情,便用元十二做借口,到底留了下来。
熙攘过后,秦家终于安静下来。秦敏借口公事繁忙,又回了衙门里。小丁氏又要看家,又要敷衍那位老姨奶奶,却是忙的脚不沾地。
秦宸没心情奉承那位姨奶奶,对姬妾们的争斗也没兴趣。虽说东院有可能出现人命官司,可他还是回了尹庄。
尹庄众人越发忙碌。尹由之一下子添了两个铺子。卖香皂香料的明雪堂,卖玻璃制品的碧月坊。虽说货物的品种不多,可一上市就风靡了京城内外。国隆、云墒几个见天的围着炉子转悠,就算是有修真的功夫垫底,大盆的绿豆沙伺候着,嘴边的燎泡还是挑了又起,起了再挑。
尹由之本来想靠着尹庄的人,把这两样买卖垄断下去。但尹庄的人到底是修真,不能为这些俗事分心。秦宸见状就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在京西用福家的名义,大大的起了两个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