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迎娶皇后
这次改制几乎全面颠覆了以往的政府模式,表面看似乎部门更多,实则总的官员人数反而少了,一些职权重叠的机构大多被合并、裁撤,使各部门的办事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很多混日子的官员纷纷被清退出去。臃肿的国子监、中那些翰林学士被送进各大太学担任教员,有的则自己去开书院去了,还有些则进入国家档案局进行文字工作或从事文史研究。
当然这种改制还是会有一些反弹和副作用,这种反弹经历了五六年之后才慢慢平复下来。但我对皇族宗室的态度赢得各宗室子弟们的一片叫好,特别是当了皇家事务大臣并封为福王的赵崇惠这支宗室的子弟,以及被推举为贵族议会议长的梁王这一支,这两支都是当时子孙最多的宗室,杨太后也因为两个侄子被封官而显得十分兴奋。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向我示好,而表达方式就是为我选皇后。这时我已经二十四岁,作为皇帝身边是不缺女人的,而且目前已经有了两个妃子。再说我也不是老实人,而且身边不乏一些机灵鬼孝敬,就是沈复这小子也给我送来了两个漂亮妞,不过因为出身低微,是拿来给我降火的,没什么身份。我也一直没有册封皇后。而且由于皇宫的规制,皇后册封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对于国家更是安定民心的大事,随着我帝位的稳固,此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杨太后的的人选是18岁的谢道清,据说本来皮肤黝黑,眼睛旁有一黑痣,后来一场大病后居然变的皮肤白皙。她很小就进宫了,当时是以杨太后养女的身份住在宫里服侍杨太后,看起来面色是有些苍白,为人谨小慎微,除了杨太后,基本不和别人说话。她家对杨太后有恩,当年就是他爷爷一手把杨太后推上皇后位置。去年杨太后把她送给我当妃子,我虽不怎么见她,但觉得她是比较本分的人,并没有仗着杨太后飞扬跋扈。现在杨太后推荐她一为了报恩,二肯定也是为自己插手政治找个跳板,所以我一开始就在心里否决了谢道清。对杨太后也更生厌恶,我对她家如此眷顾,这老娘们还这么贪得无厌、利欲熏心。
福王和济王的意思是现在比较得宠的贾妃,贾妃是原淮东制置使兼京东、河北节制使贾涉的女儿,贾涉在我即皇帝位没多久就挂了,贾涉抗金有功,史弥远就把贾涉的女儿送进宫给我当妃子,以此笼络贾家。贾妃长得不错,人也乖巧,我的确比较喜欢她,但她是贾似道的姐姐,对这个后来的“蟋蟀宰相”贾似道我凭着后世的记忆,心中不免有点不放心,因此也否定了。不过福王和济王的意思看得出来,只是看我喜欢贾妃,想借此拍我马屁而已。
郑清之还是有点知道我的胃口,他了解我对女人还是有点喜新厌旧,他的人选是建设部水利司司长黄万里的女儿黄滟。他说黄万里是个办事尽则的,公私分明的人,以后不会仗势越权、胡作非为;他女儿面容秀丽、知书达理,有大家闺秀的气度与风范;还有她家就这一个女儿,黄万里是四代单传,以后没有外戚之忧。
老实说,我不在乎相貌,漂亮的身边有一大把,我一担心皇后飞扬跋扈,不容其他妃子,弄得后宫鸡飞狗跳,让我不得安宁。二怕诸多外戚个个来我这里敲竹杠,或者在民间狗仗人势,坏我名声。我让郑清之多了解点底细,尽量把他女儿的性格脾气弄清楚。看我动心,郑清之显得很高兴,马上去办了,他经过多方了解,又找人测了生辰八字,觉得一万个合适。而且还了解到一点,黄万里的父亲黄伯洲,祖父黄敬孙都是浙江有名的大儒,黄敬孙在故乡婺州创办天宁书院,可谓桃李满天下。现在朝廷很多官员曾在天宁书院受过教,这个书院教授的东西很杂,连种田、木匠都教。
在大臣议会一干人的提议下,我决定迎娶黄滟,福王是皇家事务大臣,份内该管这事,由他和媒人郑清之一同前往提亲。没想到黄万里提出的条件是,娶他女儿要优先给水利司批十万担水泥。
原来当时江西水泥产量有限,只能暂时满足前线防御工事和道路建设需要,而大理那边运上来成本太高。因此,水泥采购需要郑清之的批条,否则有钱都买不到。而调拨给建设部的水泥大部分被路政、工程两司瓜分。水利司现在有几个关系到农田灌溉的工程,因水泥缺乏迟迟没能完工,再不完成会影响到秋收,不但水利司急,农林部也急了,差点没一状告到监察院和政务部去。还好黄万里人缘好,事情被压了下来,不然真一状上去,被监察部追究,水利司一年辛苦的政绩很可能白费了。好在郑清之这个大家长了解情况,均衡了部分供应,几个紧要的工程得以如期完工,但还是有几个工程处于停工待料状态。毕竟水泥这玩意方便好用,不但工程质量上去了,造价也降低不少,动用的人力也少很多。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