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民国纪事> 第五十三章 北伐(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三章 北伐(一)(1 / 2)

开完两广统一会议后,黄、方、白又参加了国民政府召开的北伐秘密会议,事毕,便带着一批由国民党中央派遣的到广西搞党务的青年男女,乘船回广西去了。只有白崇禧继续留在广州,做联络工作。方浩明随黄绍回到广西后,李宗仁将二人接到自己家中,设宴接风洗尘,同时密谋出兵北伐之事。慎重思虑后,最后决定由李宗仁、白崇禧率东路,随同广州方面出兵。方浩明则兵发东路,先取云南而后折返贵州,直至攻占四川。黄绍坐镇广西。战役目标明确后,方浩明赶回钦州,秘密将不对向那坡县隐蔽集结待命。同时黄绍命令自己部下的夏威、陆炎、韦云淞三个旅赶往百色集结待命,以便策应方浩明,同时令驻扎河池的。

当然,白崇禧的逗留广州,除了李、黄之意外,也还有他个人的企图。广西统一了,现在两广也统一了,为了这两广统一,他出谋策划,居间奔走,领兵征战,着实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随着两广统一局面的打开,李宗仁、黄绍都升了官,抓到了更大的实权,而他仍然是个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谋长。他心中怏怏不乐,鉴于他和李、黄的私人感情,特别是与李宗仁的感情,他是不能离开他们的,他无实力,没有自己的基本部队,但他又不甘心永远在广西团体中当个参谋,尽管他需要广西,需要借助李、黄的实力。

他在广州盘桓了一短段时间,注意力一直盯着两个人――蒋介石和鲍罗廷。对于汪精卫,他倒不怎么重视,虽然汪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但无军队,成不了大气候。蒋介石虽然在广州还没上升到独一无二的地位,但他有黄埔军校作本钱,又抓着何应钦的第一军,白崇禧估计将来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的实权非蒋莫属,他如能和蒋介石拉上关系,又以广西实力作后盾,则可飞黄腾达,岂止作一个第七军的区区参谋长?

但他和蒋介石无历史渊源,也无直接的工作关系,蒋介石又是个忙人,因此除了到黄埔军校参观和在几次会议上看见过蒋介石外,白崇禧还未单独与蒋介石谈过。至于鲍罗廷,则是苏俄派来的政治顾问,曾经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鲍氏在广州有着崇高的威望。要在广州打开局面,则非借助鲍罗廷的威望不可。

白崇禧决定去拜访鲍罗廷。为了使这次拜访能成功,他精密筹划了一番,他是作为广西当局的代表和桂军的总指挥身份去向鲍罗廷请教革命经验的,因此他自拟了一个谈话提纲:(一)、俄国革命之经验如何?(二)、苏俄对东方被压迫民族之政策如何?(三)、孙文主义与列宁主义有何异同?为了扩大这次访问的影响,白崇禧又特地约请了广州一家左派报刊《人民周报》的记者一道前往广州大东路三十一号鲍公馆,就以上他拟的三个问题向鲍罗廷请教。

这次访问果然十分成功,因为在此之前,鲍罗廷还未单独会见过广西的高级将领,现在两广统一,白崇禧主动前来向他请教革命经验,鲍罗廷对此十分重视,再加上白崇禧风度不俗,其言谈举止更有别于鲍罗廷接见过的许多将领,因而对白颇有好感。针对白崇禧提的三个问题,鲍罗廷畅谈了一个多钟头,那位《人民周报》的记者快速地记着。过了两天,这份在广州很有影响的《人民周报》便在显著地位刊出一篇为《鲍罗廷与白崇禧之谈话》,文章前面还特地加了那位记者撰写的一段按语:“广西代表白总指挥崇禧......访鲍罗廷顾问,鲍氏与白谈俄国革命之经验等事甚详,且甚精要,记者得鲍氏之允许,特录之以飨读者。”通过这次访问和记者的宣传,广州党、政、军各界,无不知广西“左派”将领白崇禧之大名。

白崇禧准备去拜访蒋介石。

在此之前,蒋介石虽知白崇禧之名,但尚未引起他的注意,他之留意于白崇禧,也许是看到了《人民周报》上的那篇文章,但却并不是“左派”的白崇禧引起他的注意,他似乎是从白崇禧在广州的活到上发现了什么使他感兴趣的东西,这种东西直接触发了他政治棋局上一个新的思路,这个新的思路又迅速反馈到他的“棋盘”上来,形成了一种权谋的直觉,白崇禧需要他,他也需要白崇禧。

正当白崇禧谋划如何去见蒋介石的时候,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室特别官佐陈诚持蒋介石校长的名刺来请。白崇禧心中不由一愣,他虽然足智多谋,但一时尚推算不出蒋介石请他此去是何意图。他看了看这位个子矮小其貌不扬的特别官佐陈诚一眼,心中暗想:黄埔军校里人才济济,武二郎似的人物也会有一个团,老蒋怎么竟用这等“三寸丁谷树皮”当校长办公室的特别官佐?

但白崇禧很快便发现,陈诚那双眼睛很是不同寻常,看起人来非常机敏,透着果决、专横和一往无前的气势。虽然陈诚的个子和相貌,有点象阎罗殿里打杂的小鬼(后来白崇禧和何应钦便常在背地里骂陈诚为‘陈小鬼’),但他的眼神给人的印象却不亚于阎王爷。白崇禧永远也不会忘记陈诚那一双眼睛给他的最初印象!这陈诚果是不同寻常,他是浙江青田县人,也曾毕业于保定军校,但资格却比不上白崇禧。白毕业于第三期,陈则毕业于第八期,前后相差好几年,这倒不是陈诚学业不长进被留了级,而是他因身材矮小,投考时未被军校录取,后来通过他父亲的一位挚友杜峙的保荐,才勉强进入保定军校。陈诚原在邓演达团里当炮兵连长,后来邓演达调黄埔军校任教练部副主任,也把陈诚带到军校来。

陈诚到了黄埔军校,也许还是他个子矮小的缘故,初时默默无闻。但他非常勤奋,读起书来,有时竟通宵达旦,而无倦意。忽一日,天将破晓时分,校园里一片寂静,教职员工们尚在睡梦中,校长蒋介石带着两名卫士,在宵内巡视,忽见一个房间里亮着灯火,他忙凑到窗口察看,只见一个青年军官,正襟危坐读书。蒋介石敲门而入,见是陈诚,便问道:“辞修(陈诚字辞修)在读什么书?”

“报告校长,学生在恭读孙总理的《三民主义》,请训示。”陈诚立正答道。

“很好,很好!”蒋介石拍了拍陈诚的肩膀,称赞道。

不久,陈诚便被调到了校长办公室当特别官佐,成了蒋介石的得力助手,陈诚自是感激蒋介石对他的知遇之恩。

却说白崇禧在陈诚的陪同下,来到了黄埔军校,蒋介石早已在他办公室门口迎候。他身材瘦长,着一身戎装,脸色严峻,从头到脚,无不显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仪。当陈诚陪着白崇禧过来时,他忙上前几步,拉住白崇禧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不住地摇着,象见到了阔别多年刚由远方而来的亲弟兄一般,那严峻的脸上,绽着一脸亲切诚挚的笑容,接着摈用他那带浙江口音的国语说道:“刘玄德三顾茅庐,你这诸葛亮,我还真怕辞修请不动哩!”

蒋介石说着,竟笑出了声音,连陈诚也感到有席位纳闷,一向不苟言笑的蒋介石为何今天如此高兴。白崇禧听了蒋介石这句话,心里感到甜滋滋的,真有点像见恨晚,忙说道:“介公之召,岂敢怠慢!”

蒋介石喜欢在办公室会客,他的办公室布置得简朴,因他处处表现出要以孙中山为榜样,孙中山去世后,他又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孙中山主义的嫡传者,因此,他不但在口头上不离孙中山的主义,便是在待人接物上也处处效仿孙中山。他的办公室布置得也和孙中山生前的办公室类似,一张宽大的办公桌上,一边堆放着书籍,一边放着一叠厚厚的夹着各种待批阅的文件电报的卷宗。书籍和卷宗之间,便是一只插着几支上等湖笔的精致的玉色笔筒,旁边是一只宽大的端砚,砚旁有一只呼役的铜铃。孙中山不抽烟,不喝茶,桌上从无烟缸茶杯之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