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六章(2 / 2)

一路上,我看到了路两边的若干农居,被地震破坏的惨状。

地上砖瓦狼籍、已成危房的建筑大多还被主人很负责任地拿红绳子在危险区域周围围上一个圈,警告过往人群注意安全。

而建筑的主人,往往就在不远处,几家人一起拿竹竿、油布、彩条布等农村常用材料,搭起一个仅可供休息的棚子。

外公一家是城边上的农民,两个女儿,就是我妈和姨妈,都嫁给了县城的人家。两个舅舅则在城边上,从大队上批了土地,临街修建起两栋两层的“联排别墅”,一楼铺面出租或自己做生意,二楼自己住。愿意种田了,去大队要点来种,也不交什么税收;不愿意种,就不要,每年还可以分点钱。生活也还过得滋润。

十分钟后,我看到了搭在两个舅舅家路边的,一个大型的“人”字型窝棚。远远的,我看到了两个舅舅和舅妈,还有姨妈和她女儿,我的表妹白芷。

最先看到我的,应该是表哥黄鹏。可能他马上告诉了身边的所有人,所以,几乎所有人都同时转过了头,向我看过来。

我笑着加快脚步走了过去。

“舅舅、舅妈、姨妈、姨夫……”我挨个喊人,以示尊重。

姨妈迎上来,满面笑容:“你妈中午过来就是在说,你今天下午要回来,害怕你找不到你家的窝棚。我就说,你们那个地方,菱丫头肯定找不到,我们三个,”她指指表姐黄倩和表姐的女儿芩儿、自己的女儿白芷,说:“带着个小家伙,昨天晚上围着东操场转了几个圈圈,都没找到,何况你一个人。”

我笑着点头:“是啊,老爸跟我讲,我家窝棚搭在少年宫外头台子上草坪里头,我刚才在那边转了两三圈,里里外外都找遍了,都没看到任何眼熟的东西。”

“有什么眼熟的东西啊!你不晓得,你们家那个窝棚是什么样子的。”白芷在一边插一句。

“就是你原来在汉江医院当护士的时候,睡的那个行军床,你晓得嘛,恐怕还没得一米宽哦,他们两个就把那个弄出来,四个脚上绑四根竹竿,然后顶上再横着绑两根竹竿,弄了片彩条布,顶到那上头,就好了。前天晚上这边下雨,那东西挡不住水的,结果漏安逸了,说是他两个就一人撑把伞,在那床上坐了一夜!”姨妈愤愤地说。

我有些尴尬地笑了笑:晕!那么大两个人,就不会照顾好自己么?!

“菱丫头回来了,你们那边是没法住的,要不就在这边睡吧。我和你舅舅去给你搭床。”小舅妈在一边搭话。

小舅舅已经头顶钢盔进去了。

想想的确如此,我笑着答应:“好嘛,那就麻烦舅舅舅妈了。”

我转过头,开始打量我今晚的栖身之处――两个舅舅家门前人行道边,有不少超过两层楼高的行道树,于是,他们就拿了粗粗长长的竹竿,将两头分别架在两棵树的差不多高度的粗壮树杈上,以此为骨架,找来若干农用薄膜和彩条布,重重叠叠地搭在竹竿上,两头长长地垂下来,到地上。然后,不知从哪里又找来好多足有2米长的木板,一头搭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交界处的街沿上,另一头则用红砖支起来,在木板上垫些报纸,再在报纸上铺上棉絮和毯子,最后丢上枕头和被子,一个大通铺就成型了。酷似北方的炕。

这两天,两个舅舅家和姨妈家十来个人,就不分男女老幼地睡在这个大通铺上。

最牛的还是八十多岁的外婆,任凭儿孙们如何软磨硬泡,坚决不出来与大家一起睡通铺,还是守在自家房中不出来,坚持要睡自己的大木床。好在她原本就住的一楼一间铺面房,开门走出五步远就到了大家的大棚。

儿孙问她:那地震了你晓不晓得出来喃?

老人家说:咋个不晓得喃?地震的时候,就像有人在摇我的床样的,我瞌睡又轻,一摇就醒了,跟到出来就是了。

大家拜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