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之天狼-第五章:幽灵兵团(二)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龙的力量之天狼> 第五章:幽灵兵团(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章:幽灵兵团(二)(2 / 2)

虽然多年的积累,使得父亲有一份现成的事业可以交给他承继,但是对于纺织行业并不在行。胡介国却不喜欢经营工厂,他更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一份事业。由于国内学习的是英语专业,因此在曾经是英联邦成员国的尼日利亚,语言上并没有问题。早已在国内习惯了用双手创造的财富的胡介国选择了一条白手起家的道路。

“其实中国人在海外谋生几乎没有几个不是自己拼搏出来的。毕竟在这个人地两生的全新世界,你可以承继的只有祖辈们用一生的辛勤换来的点滴经验而已。”胡介国再度举起酒杯向花宁平笑道。花宁平的身世和背景他多少是知道的。但是对于这个出生于共和国“开国元勋”家庭的所谓“红色贵族”,胡介国却并没有任何的轻视或妒忌,因为一路走来早已让他知道这个世界本就是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祖辈创造的财产、名望、权势,这一切往往都只是压在你年轻肩膀上的负担。很多二世主在这种负担面前不堪重负而选择了自暴自弃,至少少数能象花宁平这样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胡介国在尼日利亚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到一家五星级宾馆的餐厅做助理经理。他非常努力地学习酒店管理知识,工作认真。很快勤勉敬业的性格便令他脱颖而出,最终被聘任为了这家酒店的总经理。此后出色的业绩更使酒店的股东们出于对他的管理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欣赏,送给他股份,这个从中国大陆走出来的年轻人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从打工仔成为一个合格的酒店经营和管理者。但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1982年,胡介国还是选择了离开自己打理的酒店,到加拿大去重新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学成之后,他并没有留在环境优越的加拿大,而是再次回到了自己的父辈们开拓和经营过的新天地―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位于西非的东南部,南濒大西洋几内亚湾。西同贝宁接壤,北与尼日尔交界,东北隔乍得湖与乍得相望,东和东南则与喀麦隆毗连。虽然尼日利亚的领土面积仅有92.4万平方公里,与苏丹、阿尔及利亚、刚果(金)、安哥拉这些非洲的庞然大物相比,尼日利亚的国土面积在非洲并不起眼,但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矿藏资源却令它素有非洲“天府之国”的美誉。早在二千多年以前,这里便因其绵延的尼日尔河和肥沃的冲积平原而成为非洲大陆文明的摇篮。公元8世纪扎格哈瓦的游牧部落在乍得湖周围建立了卡奈姆-博尔努帝国。而14至16世纪的桑海帝国更是盛极一时。

这片土地曾是世界三大热带经济植物―油棕、可可、橡胶的主要源产地,而随着近代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庞大的储量被探明之后,更使尼日利亚一跃成为非洲第一、世界第十大石油生产国,挤身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成员国之一。从钻井平台里滚滚涌出的黑色黄金,为这个非洲的文明古国带来了无穷的财富,石油工业的产值迅速占到尼日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20%至30%,而尼日利亚外汇收入的95%和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80%也都来源于石油工业。而近几年尼日利亚的石油年出口额更超过了100亿美元。西方知名的石油公司纷纷来到这里开采石油,而且当时中国也逐步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政策,众多代表团和公司的不断涌入,使尼日利亚当地的酒店供不应求。正是抓住这一契机,胡介国选择了投资开办自己的酒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西方国家对尼日利亚进行经济制裁,商人们对于投资前景纷纷不看好开始撤出尼市场的时候,胡介国却投资800万美元在尼日利亚当时的首都拉各斯开设了自己的酒店―金门大酒店。“我经营的不仅是酒店,更是文化,让非洲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并在非洲传播中国文化。”作为一名商人胡介国无疑是成功的,而作为一个在海外的中国人他更称的上出类拔萃。在他刚刚抵达尼日利亚的时候,当地人对中国了解甚少,除了好莱坞经典电影中李小龙的形象之外,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或许和印度差不多。但是今天胡介国开办的酒店不仅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而且还成为旅游者参观的景点。他使中国菜成为比西餐还要高档的消费。

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酒店门口一对汉白玉石狮子,六层花岗石装饰的外观,里面的景泰蓝、唐三彩工艺品,所有仿古代中国文物的摆设都使这座金门大酒店里的一切都充满了东方神秘色彩。花宁平知道自开业以来,这里曾经接待过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政要人员,甚至还有曾经威名远播的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而尼日利亚的总统、副总统、各政府部门和州政府的政要人员也常到这里用餐、开办宴会。在尼日利亚,上至总统,下至州长、部长无一不是他的熟人或朋友。最为热闹的是每年的10月1日,这一天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之日,同时也是尼日利亚欢庆独立的日子。因此在胡介国的酒店都会有一番两国同庆的热闹景象。

此后胡介国在尼日利亚的生意逐渐扩大,涉及房地产开发、建材业等等。今天的金门集团是以金门大酒店为龙头的综合性、多产业的企业集团,集餐饮、旅游、建筑、装潢、建材生产、机械加工、木器加工、国际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股份公司。不过与某些喜欢吹嘘自身天赋和努力的“成功人士”相比,胡介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事实上都应该归功于自己的祖国。如果没有中国数千年传承和积累的饮食文化,如果没有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那么即便自身再多的努力,那么你所能取得的成功也不过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从1998年开始,胡介国开始帮助中国企业进入非洲。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在尼日利亚承建的合同金额达5.6亿美元的3000公里铁路改造维修项目,就是在胡介国出面帮助下谈成的,该项目是目前中国在非洲承建的最大项目。中石油组团到尼日利亚考察,他得知后热情接待,周密安排日程,并联系引见尼日利亚石油部长。中国驻尼国大使馆的使馆人员被绑匪劫持时,胡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带领警察直赴现场开展营救,使我使馆人员化险为夷;中国使馆在尼国改建,他不计个人报酬,低价承建了改建和装修工程。由于中国之前未与乍得建交,无法用官方方式介入,胡介国更是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中国石油进入乍得的勘探开采铺平了道路。

而在尼日利亚只要华人遇到困难时,他都会无私的伸出援助之手。在尼日利亚他早已成了中国人在非洲的一面旗帜,一个颇有影响的侨领。“无论走到那里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为国家为民族尽一点微薄之力又算的了什么呢?”面对花宁平的再三言谢,胡介国已然有些微醺了,他一边挥着手,一边坐到了花宁平的身边。

“花总,我知道你是见过了大场面的人物。更在国内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其实有些话,我真的很想找个人说一说,今天趁着高兴我就敞开了胸怀了。非洲是块宝地,来之前我还有所怀疑。但是经过了这20多年的打拼,我真的想对中国的领导人,中国要想在21世纪真正崛起就必须到非洲来。我自己的目标永远都是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去尼日利亚或其周边国家投资,尤其是石油行业。非洲的石油储量并不在中东之下,而且还有很多没有探明,而我们国家未来20年、不!50年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能源。更为关键的是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我们不有所动作的话,整个非洲最终可能将第二次被殖民者们瓜分。”胡介国有些激动的拉着花宁平的手说道。

作为一个在非洲待了近二十年的商人,胡介国对于非洲的未来可以说是忧心忡忡。尼日利亚在非洲国家之中政局算是比较稳定的了,但在胡介国抵达之后也曾发生过5次军事政变。长时期的军人执政曾令西方国家对这个资源大国无从下手。但是1999年军队向民选政府交权之后,西方各国的力量又再度卷土重来。在胡介国看来西方国家对非洲的资源完全是掠夺性的开采,按照西方各大公司的开采速度,不增加在勘探新储量方面的投入的前提下,尼日利亚已探明石油储量将在43年之内耗尽。到那时西方国家可以轻松的离开,抛弃拥有1.4亿人口,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技术水平较低,多数工业制品仍依赖进口,粮食无法自给的尼日利亚。

“我记得在我的童年时代,国家一直在宣传支援亚非拉第三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族解放事业。刚刚走出国门的时候我曾觉得这一口号幼稚、可笑。但是经过了那么多年的人生阅历之后,我才真正明了那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瞻远瞩:三个世界的划分和“支援亚非拉”方针的提出,不仅使西方长期以来胆颤心惊而束手无策,更使中华民族走出了历史的发展瓶颈,中华民族今天不仅有着更广泛的伸展空间,在世界范围展翅,指明了未来的突破方向。”象胡介国这个年纪的中国人实际上都曾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从对自己国家过去对外政策的全面质疑,到最终的坚定拥护。

从表面上看去,同属第三世界的“亚非拉”无疑是世界上最为贫瘠的地方,一块饱受过西方殖民主义几百年蹂躏下的鸡肋版块,在西方既得利益集团和唯利是图者的眼中,无论是深层开发和安抚政策都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与其如此不如放任其独立,以不负责任的被边缘化抛弃才是西方国家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随着工业时代结束,资源时代的降临,而开采技术的迅猛发展,却使有限资源匮乏约束了西方国家的发展。

“亚非拉”问题重又浮出水面,尤其是“非洲”这块曾经被西方早已遗忘,遥远而冷落的角落,今天骤然重新成为了西方窥视争夺的要地。可以说新中国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早已认识到资本主义阵营的贪婪本性,以超然的卓越智慧为民族绘制出一条百年战略长线:只有在民族生存自主上真正唤起“亚非拉”人民的觉醒,走出一条第三世界“穷朋友”之间互帮互助的“同舟共济”的道路,才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最终出路。

可惜很多国人并不了解领导层当年的战略,拼命在贬低,咒骂毛泽东。甚至至今还有一些所谓的“学者”对这段历史大书特书:中国当初这么穷,几乎一无所有,凭什么打肿脸充胖子,自己吃不饱,饿死人还无端去支援那些八杆子打不着的“亚非拉”国家,实属“天朝情节”“帝王思想”、“祸国殃民”。而正是在那些及近咒骂的声讨声中,人类历史在上世纪70年代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当觉醒的“亚非拉”心声中被嵌上了“中国印记”。“西方中心论”出现衰落的信号,而21世纪的历史正是从那一刻进入了闪烁的拐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