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把魏学贤听得呆了,恍觉已经死过一次,又活转过来。
独臂人看看太阳,把烟袋往石头上一磕。“走,跟我回去吃饭。”魏学贤再三推辞,他就是不依。路上,他挑着柴担疾步如飞,如果不是左边空出的一根袖管,你不会相信他是一个有着残疾的人。魏学贤走在后面,需要带点小跑,才能跟上他的速度。
翻过几架山,远远看见半山腰有两间干打垒的房子,伸向空中的烟囱里袅袅地冒着炊烟。独臂人兴奋地说:“回来得正好,我媳妇正在做饭。”他媳妇见了魏学贤,因为不认识,表情有些惊讶和拘谨,但待客很热情,特意为魏学贤下了一碗面,面条底下卧了两个荷包蛋。他的五个儿子在生人面前都有些木讷,悄声在屋里走进走出,但经过魏学贤面前时,脸上都淡淡地带着笑。
吃过饭,独臂人一直把魏学贤送上大路,分手时对魏学贤说:“兄弟,这儿就算有你一个亲戚了。有啥难处过不去,来大哥这儿坐坐。粗茶淡饭总是有你吃的。”
魏学贤连连点头,所有的感激都写在眼睛里。这顿饭之前的事,对他来说,恍如隔世。他知道自己再也不会写绝命书和绝命诗了。否则,他连这个素昧平生的大哥都对不住了。
进城已快半夜。街道的两排房子中间,露出一线暗灰色的天空。高低参差的屋檐,在夜幕下勾勒出两道蜿蜒起伏的曲线,沉沉地向路人压下来。临街的房子都没有窗户,好些过去都是铺面房,一式的木板壁,木板门。有些人家点了灯,从木板缝隙间隐隐地透出些昏黄的光亮,朦朦胧胧地像没有睡醒瞌睡的倦眼。
(bsp;魏学贤低头在街上匆匆走着。这些街道,过去有的是青砖墁地,有的是石板铺陈。晴天干干净净,到了雨天,湿润地泛着亮光。屋檐上垂挂下来的两排水帘,在地面敲打出无数水花,留下两道深深浅浅的凹痕。这些窄窄的街巷,曾经是那样喧闹,那样充满了市井色彩和地域文化,随着岁月一起,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在这上面走了几十年,到戴上右派帽子,走路不能抬头,他更是把每一条街巷的每一块石头几乎都记清了。活着!活着!活着就是抗争,就是胜利。
家慧正点着灯等他。孩子们先吃过饭,已经睡了。魏学贤先到缸里舀了瓢凉水,不歇气地喝下去,又擦了把脸,才坐下来吃饭。
桌上孤零零地摆着一只白瓷盘,上面倒扣着一只粗瓷碗。家慧把碗揭开,下面是半盘黑糊糊的咸菜,一只雪白的荷包蛋扎眼地卧在上面。
魏学贤不错眼地看着那只鸡蛋,问家慧:“哪儿弄的?”家慧站在锅边盛饭,说道:“买的,有个人偷偷提到门口来卖。”魏学贤说:“这么贵的东西,咋不留给孩子们吃?”家慧说:“他们都吃了,这是给你留的。”
魏学贤喝着糊糊,筷子只朝咸菜夹,鸡蛋卧在上面,碰也不碰,像没看见。家慧夹起鸡蛋往他碗里送,魏学贤把碗往后一缩,鸡蛋叭一声落在地上。家慧嘴里说着:“你看你,你看你。”赶紧起身,把鸡蛋拈在手里,又是吹,又是拍,却无济于事,只得在水瓢里用清水涮涮。说:“他们真吃了,你咋不信?”魏学贤问道:“你吃没?”家慧点头说:“吃了,吃了。”
魏学贤盯着她眼睛看,家慧认真地笑着却还是没掩饰住脸上的不自然。魏学贤一口将鸡蛋咬去一半,剩下的一半搁回盘子,眼睛看着她。家慧无奈地叹口气,说:“好,我吃。”她把半个鸡蛋夹起来,咬了一口,剩下的忽一下伸进魏学贤碗里,怕他又往外夹,用筷子摁住。魏学贤低着头,把那半块鸡蛋吃下去了。
家慧等他把饭吃完,问道:“拿定主意没?”魏学贤说:“主意没变。”家慧说:“我就知道你是这话。”
魏学贤说:“你先听我分析分析。”他掰着手指头,轻声说:“抵死不下乡,最坏坏不过两宗事儿:一是挨批斗,二是街道上把粮本收了。头一宗我不怕,已经习惯了。后一宗难点。不过粮本收了,也不能说就没活路。粮食局买不到粮,就去黑市上吃高价。”
家慧大惊失色,说道:“高价粮哪是我们吃的。”魏学贤说:“天生一人,必有一路。下乡是找死,留城是奔活。你是奔死,还是奔活?”家慧说:“我想奔活,可是活路都给人家断了。”
魏学贤去床边儿看看几个熟睡的孩子,说道:“洋洋头上的疮,还是要想办法治治。他都五六岁了,知道丑了。”家慧说:“是想给他治,可手里没两个钱,还要顾嘴。”魏学贤说:“不行弄个偏方看看。”家慧说:“前两天遇到章伯,他倒是说了个偏方,叫用鲜黄蒿汁抹。我一天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到哪去弄鲜黄蒿?”魏学贤说:“这我有办法。托挑煤的留心找一找,应该找得到。”
两人正说着话,屋顶棚上扑扑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