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北雁南飞,凉风萧瑟;寒蝉凄切,冷雨初歇。
洛阳。九卿之首太常卿李膺的府上张灯结彩,他们正准备庆祝李公子圣诞两岁的大喜。而这个降临人世间刚满一年的小娃娃,正是李膺唯一的孙儿。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个性孤傲,不爱随意与人交往,惟独与同郡人荀淑、陈定为师友。由于他学问高,为人正直,在朝野上下名气极大,一般人都以能与他交往为荣。
如荀淑的第六子荀爽,因为父亲的关系经常得以拜见李膺,并曾经亲为李膺赶过马车,便自以为荣耀得了不起,回到家里,逢人便说:“我今天为李君赶过马车了。”
潼关北面,黄河直流到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同阙门,水流湍急。一般鱼类登不上去,登上去的鱼,据说就能成龙,故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那时候的人,尤其是儒家学子,无不把攀登李膺的家门,比之为“登龙门”。一般士人一旦为李膺所接待,立时身价十倍。
东汉王朝的实权,自和帝起就长期为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从中央到地方的大部分官位都为他们所占据。一般的官僚有职无权,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仕途充满了荆棘。下层企图仕进的士人更是官路不通,他们满腹不平,实行孔子“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格言,对他们认为善的人,就互相推荐标榜,结合在一起;而对他们认为恶的人,一概深恶痛绝。
东汉时期,在朝的耿直官僚、在野的名士及京师的太学生结合在一起,视专权的外戚和宦官为仇敌。这些人有知识、有文化,不怕风险,不怕豪强,不怕高官。他们不贬时政则已,一出口无不尖锐深刻,无人不怕这种“清议”。特别是在野的名士和太学生往往联名请愿,干预朝政。李膺就是这群人的首领。
李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武艺精湛,剑术高明,既能传授学业,又能带兵打仗,可谓文武双全,曾为司徒公胡广所看中,历任青州刺史、渔阳太守、蜀郡太守等职。当时鲜卑族屡犯边塞,又起用李膺为乌桓校尉。他到任接掌边关军权后,每遇乌桓,必身先士卒,不避矢石,所到之处,敌方无不望风惧服,于是声振边庭。后来因事免官,遂回家乡设馆教书,从他向学的经常不下千人,因此名盛一时。
不久,鲜卑再次侵扰云中,桓帝不得不重新起用李膺为度辽将军。李膺一到边境,慑于他的威望,鲜卑族立即望风臣服。
随后,李膺任职河南尹,官位已至列卿之一。他曾与廷尉冯绲、大司农刘佑等,一起与宦官抗争,惩治那些为非作歹的宦官势力。
宛陵大姓羊元群由北海郡罢官归来,他贪赃枉法,声名狼藉,临走时连厕所里的精巧的小玩物,都要带回家,嫉恶如仇的李膺如何看得惯呢?他上表皇帝,请求依法惩治羊元群,而羊元群却用贪污来的钱财买通宦官,反而使正直的李膺受到诬陷,与冯绲、刘佑以及地方太守刘质、成晋等人一同下狱。另一位贤良大臣陈蕃反复援救无效,刘质、成晋死于狱中,李膺与冯绲、刘佑被罚为输作(苦工)。后来,司隶校尉应奉上疏为李膺求情,李膺才得以免罪。
接着,又起用李膺为司隶校尉,他仍执法不避强暴。
当时,桓帝宠信的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任野王县令,仗着他哥哥的权势,贪暴残忍,无恶不作,乃至杀孕妇取乐,后来畏罪潜逃,躲到京城的张让家里。李膺闻讯后,亲自带人迳入张宅,搜捕张朔,经审讯、录供、定罪之后,立即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