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子弄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他们为什么要欺负自己。他颤颤巍巍地回到了家,家里人还在打牌。他没有和家人说什么。他躺在炕上,偷偷地哭,咬着舌头,不敢出声。
虎子虽然学习成绩优异,还在班上当过班长,但终因家境的贫寒而辍了学。辍学之后,虎子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打工。
虎子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上。在那个工地上,他只干了几天。因为包工头嫌他干活的样子像个女人一样。几天后,虎子在一个送水站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工作的头三天,他就丢了三辆三轮车。一个月下来,虎子不但没有挣到一分钱,还倒欠了老板好几百块钱。而在这个时候,从家里带来的路费也所剩无几了。有一天,在水站里工作的一个小伙子说,他可以帮助虎子。
虎子回忆说:“那个男人问我,你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我说你问这个干什么?他说如果你是男的我就和你闹着玩,也没别的事,就闹着玩。如果你要是女的,我就不会欺负你,我会帮助你。当时我特别害怕。另外一个男孩拿着敌敌畏,当时我夺过那敌敌畏,跟他们说:‘你们要是再跟我闹,我就喝了这敌敌畏。’当时那敌敌畏就已经在我嘴边了,如果他们再说一句话,恐怕我就真的要喝下去了。”
孤身一人在北京的虎子,受到了比幼年时期更惨重的伤害。
虎子曾有过当作家的梦。他说当作家可以和家人在一起,一面写作,一面照顾家人。另外,他觉得,当上作家以后,他就能够赚很多钱。这样,他的家庭就不用再受穷了。可是,虎子的梦完全破裂了。他感到自己不为世人所接受。一种孤独与绝望占据了他的心。他说:“有时候我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简直就是一块纯白手绢上的一个小污点,特别特别肮,觉得自己特别特别讨厌。我觉得我自己给自己的家人、给世界带来了一种污染。”
于是,他想到了自杀。在这之前,他想起了几年前发生在村里的一件事情。村里有一个疯子出了一场车祸,撞人的司机赔了四五万。虎子想,自己不如也出一场车祸。这样还能给家里带来一笔不小的财富。他说:“一个疯子被撞死了都能赔四五万。我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应该赔的钱更多。赔个四五万也能给家里盖一个房子,买一套好家具也行啊。”
2003年的那个春天,正是虎子人生处于最低谷的时期。他日夜徘徊在生与死之间。一个花季的少年,在他的生命之花还未来得及完全开放之时,却不得不去面对它的凋零。然而,很多时候,事情眼看着没有转机的时候,却往往会出现奇迹。或许是因为虎子命不该绝,或许是因为虎子还留恋生命,也或许是虎子不敢面对死亡,总之,虎子没有选择自杀,他还活着。
虎子给中央电视台打了一个电话,向那里的工作人员哭诉了他的遭遇。那是他第一次向别人袒露心声。央视的记者很同情这个可怜的少年。记者亲自来到了虎子的家,与虎子进行了交流。
渐渐地,虎子自杀的冲动消失了。2003年的夏末,虎子18岁了,他同意中央电视台播出他的故事。他希望给与他同样有性别困惑的人们观看。于是,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记录》就播出了这个男孩的故事,篇名为《一位性倒错男孩的自白》。1
笔者沿用了央视节目的标题,在内容上则做了一番整理,并讲述出来。目的之一是为了介绍跨性别人群的生活状态,希望引起人们的反思。
不过,笔者对央视所使用的标题却并不认同。这个标题背后隐藏着一系列问题。因此,我将在本章第8小节做进一步分析。另外,关于应该如何看待跨性别人群的问题,后文也有讨论。
4,中国第一变性人张克莎
他本是一位男性。可变性后的她,比女人还要女人。她温柔、美丽又自然,作为一名特殊的女性,她饱尝了常人难以承受的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她就是中国第一变性人张克莎。
张克莎原名张克沙,1962年出生在大连一个高干家庭,后随父母定居湖南长沙。在大连,张克莎度过了她短暂而幸福的童年。那时的她还没有什么明确的性别意识,所以也没有感受到太大的焦虑。对于大连的3年生活,张克莎只是隐约地记得,家门前有小桥,有流水,父亲还曾带她到老虎滩和棒棰岛玩过。
认定自己是女人
1965年初夏,爸爸妈妈带着全家来到长沙,住进了长沙市郊一个干休所。张克莎在家排行最小,很受父母的疼爱。因此,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不过,张克莎的即将开始的古怪行为却为她日后的苦恼埋下了伏笔。与其他男孩子不同,童年的时期的张克莎不喜欢玩刀、枪,她希望玩的是洋娃娃。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喜欢像其他女孩子一样蹲着上厕所,一样绣花、织毛衣。
上学期间,张克莎的表现很出色,尤其在文艺活动当中,在长沙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上中学后,他经常把父母给的坐车钱、吃饭钱省下来,买布做衣服,把自己打扮成女孩子模样,留起了长头发。平时他总是和女孩子们一起上下学,他不愿和男孩子们一起上厕所,或是趁别人不去厕所时自己才去,或是把尿憋着回家。
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老师找来家长,说张克莎的生理是不是有问题,表情、声调都像个女孩,建议家长把他领到医院检查一下。张克莎的极端反应,遭到周围人异样的目光,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和压力,压得一家人抬不起头。张克莎受到空前的孤立,人们见到他避之惟恐不及。他的父母也陷入了极大的忧伤中,他们怀疑自己的孩子可能是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毛病。张克莎只想选择自己的性别,他想,自己有这个权利,这没招谁也没惹谁,可怎么就有那么多爱管闲事的人呢?在各方压力下,他幼小单纯的心灵遭受到了重创,高中没上多久,他就因为身体原因回家休学了。回忆那一段时间的经历,张克莎说很感谢家庭给了他一个宽容的避难所,否则他在精神极度混乱和痛苦的情形下,早就结束生命了。
毅然选择变性
1979年12月,张克沙中断了高中学业,穿上了令当时少男少女们羡慕的绿军装。新兵训练营里,和男兵们同吃同住,张克莎感觉很不适应,他不和别人一起洗澡,晚上一个人偷着去洗。他还通过朋友注射了不少女性荷尔蒙,自己也逐渐有了一些女性的特征。
1982年2月,张克莎退伍回家,这时他已经是个留着披肩长发、穿着女性服装的女人了。回到长沙以后,退伍办不肯接收他,送去的明明是个男的,怎么回来就成了女的?张克莎也坚持自己是个女的,回家后第一项报户口的手续都办不了,更不用说找工作了。
1982年,广东东莞一家中外合资的玩具厂里,张克莎成了一名“女工”。她和工厂里年轻的女孩子们在生产线上加工玩具,周围的人一点也没看出她是个“冒牌货”。在工厂的那段日子里,张克莎的老板……一个50多岁的香港离异男子赵先生对她产生了好感,想娶张克莎为妻。然而,一方面,张克莎不爱这个比自己大30多岁的男人;另一方面,当时张克莎还是男儿身。于是,她十分坚决地拒绝了。
1982年冬天,张克莎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论文,这是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医史研究室的阮芳赋教授的文章。张克莎看到这篇文章后了解到,自己所患的是“性身份识别障碍”,由于幼年的生活环境和一些遭遇,造成对已有性别的排斥,有强烈的改变性别的愿望。于是,张克莎就给阮教授写信,把她的处境告诉了那位教授。张说,如果不能尽快给自己做手术,她甚至没有活下去的信心了。
1983年1月10日,张克莎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走进了手术室。不久之后,张克莎变成了真女人。这就是中国的第一个变性人的诞生过程。
变性后即遭遇初恋失败
变性后的张克莎,拿着医院出具的身份证明,回到长沙顺利地改了性别,上了户口,并被分配在长沙一家商场当售货员。这时,她已正式更名为“张克莎”。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张克莎变性的消息被一个知情人透露出去,并传了开来。不久,她的工作场地成了“展览馆”,几乎每天都有人来观赏她这个稀奇人物,柜台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连生意都无法做下去。商场的女售货员在换衣服、洗澡时也要避开她,她们还是觉得她是个男的。面对那么多人的评头论足,莎莎真恨不得有条地缝能让自己钻进去,但她只能任由别人评说,因为她的工作就是售货,有泪也只能往肚中流。
就在这时,一个姓陈的小伙子走入了莎莎的生活。或许是因为他倾慕莎莎的美貌和气质;或许是因为他对莎莎的遭遇充满着同情,那位青年在知道莎莎身世的情况下,每天扮演护花使者,护送她回家,挡开了一些非善意的纠缠。在他的关爱之下,张克莎总算度过那段烦恼的日子,她也逐渐爱上了那位从天而降的男子。
可惜好景不长。他们的特殊恋情引起了男方家长的强烈反对。莎莎觉得是自己不好,害了一个无辜的男青年。于是,她决定退出。
1984年夏天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张克莎给陈留下一封告别信,乘上南下的火车,悄悄离开了他,回到广东东莞,找到了先前追求过她的赵先生。
在香港的遭遇
初恋遭遇打击,莎莎产生了换一个全新环境重新开始的念头。于是,她想到了那位先前追求过她的香港老板赵先生。1984年的一天,她只身回到工厂,同意与赵先生结婚。赵先生也非常愿意。于是,他们当年就办理了结婚手续。赵先生把莎莎带到了香港。这时的莎莎如释重负。因为在香港,再也没有人知道她的身世,她完全可以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婚后,赵先生要求莎莎当专职家庭主妇,但莎莎却坚持要出去工作。于是,张克莎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她曾当过模特,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后在家人劝说下她改行做保险。由于勤奋,加上特有的女性魅力,她的业绩连连递升,一年后就由一个普通推销员提升为主任,第三年又被提拔为部门经理,有了一份不菲的薪水,她不再需要丈夫供养了。
张克莎坦言,自己并不爱那个比自己大30岁的丈夫。当初嫁给他,完全是为了想换个环境。而如今,莎莎在事业有成的时候,也逐渐开始考虑起个人幸福的问题。
1993年,张克莎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与青年阿山相识。两个人几乎同时坠入爱河,难以自拔。这是张克莎第一次全身心地去爱一个男人。在爱情的驱使下,她越陷越深,甚至忘记了自己身世,而阿山也开始与她谈婚论嫁……
而此时,一场更大的险恶已经从天而降。
早在1990年上半年,张克莎曾与一个自称陈红利的长沙老乡不期而遇,并互换了名片。一年后,这个女人忽然给她打来电话,说自己遇到困难,急需一笔钱。不好驳老乡的面子,张克莎满口应诺了。此后,陈红利又几次开口“借钱”。张克莎婉言拒绝了她一次。没想到她脸色一变,阴狠地说:“大家出来混都不容易。我了解你现在的一切,你过去那些事,我还为你保着密呢!”
张克莎脑袋一下子蒙了。她不敢再往下想,当年那一幕幕难堪的场景又在眼前浮现。如果自己身世被暴露,好不容易得来的家庭、事业都可能付诸东流,而且还会伤及丈夫和自己深爱的恋人。
陈红利摸透了张克莎的心思,钱越“借”越多,越“借”越频繁。累计“借”出近30万元后,张克莎已难以为继了。香港成了张克莎又一个伤心地,她害怕不小心又勾起那段婚外情,更害怕再遭不良人的敲诈。为了她的女人梦,也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张克莎征得丈夫同意后,再一次选择了逃亡之路。
在台湾的经历
1995年春天,张克莎把丈夫安顿在香港,黯然登上了去台湾的飞机。在台湾的那段日子里,莎莎觉得总会想起她的丈夫赵先生。她觉得丈夫对自己的帮助很大,而自己却忽略了他。她说:“我每天工作都是早出晚归,家里所有一切,包括拆洗被子都是他做,我在家里很少做事。其实对他来说好象是一个恩赐,他对我无微不至,而又没有怨言。”而那段时间,赵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一年进出医院很多次,而且他的经济情况也开始恶化起来。”
莎莎想赚些钱给丈夫寄去。然而,她在台湾无亲无故,连生存都成问题。于是,她不得不到歌舞厅当舞女。凭着自己的美貌和高雅气质,她终于站稳了脚跟,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了,但每个月她仍要节省一笔钱寄给丈夫,并安慰他说,自己工作很顺利。
1997年,35岁的张克莎报名参加了台湾小姐选美比赛,她一下子成了名人。一些大款倾慕她的美貌,愿意花巨资与她共度良宵,甚至长期包养她,都被她严辞拒绝。她不想单凭自己的美貌吃饭,更不愿当花瓶或金丝鸟。从舞厅退出来后,她独资在高雄开办了一家中等规模的饭店,专门经营大陆菜。经过苦心经营,生意渐渐红火起来。
丈夫的身体、生活状况让张克莎越来越牵挂。她每月按时寄回折合3000元人民币的美金,供他生活和治病之用,并花钱在广州买下住宅供丈夫居住。
2002年2月,居住在广州的赵先生病情忽然恶化。等她飞回广州,乘车赶到医院,已是晚上9时多,赵先生已经永远合上了双眼,任她怎么呼喊,再也没有回音……
祸不单行,当年10月,深爱莎莎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莎莎重返大陆
在经历了十几年躲躲藏藏的漂泊生活之后,在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张克莎决定返回故乡,不再躲藏,以真实的身份面对他人、面对社会。
2003年春节前夕,国内首例变性人张克莎结束了她十几年东躲西藏的漂泊生活,从台湾回到了大陆……她的老家湖南长沙。在这里,她迎来了她的特殊生日……变性20周年纪念日。
后来,张克莎出版了个人自传《女人梦》。她想让大家了解一个变性人生活的辛酸,以赢得社会的理解和关怀。目前已是孤身一人的张克莎,也渴望能得到一份真感情:那个人看过她的书,对她有了了解,愿意和她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