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案件,我们看到,虽然虐恋者们声称他们的活动不含真正的暴力和伤害,但实际的情况是,虐恋活动的当事人不仅会受到伤害,而且还伤得不轻,至少从"斯班纳案件"中的情况是这样。而虐恋者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是不能因为自愿而豁免的。因此,法院判决该案中的虐恋者有罪是完全正确的。
不过,虐恋者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与虐恋活动活动相对照,拳击、足球、橄榄球或整容手术往往都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而后者在法律眼中却是完全合法和自愿的身体伤害,仅仅因为这些活动是有所谓“正当理由”的。虐恋为什么就不可以被视为有“正当理由”和自愿的呢?
笔者认为,虐恋者的观点并不正确。的确,拳击、足球、橄榄球等运动都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这些运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他人造成身体伤害。这一点在足球项目上体现的更加明显。足球运动的目的是把球踢进对方的球门,而不是把球踢在别人的身上。至于在某些偶然情况下,球被踢到了他人身上,那只是一种意外情况,不是当事人的主观愿望。因此,足球等运动并不是针对身体伤害的,而且并不必然带来严重的身体伤害。所以,它是可以存在的。当然,有的球员可能心怀不轨,故意要让他人受到伤害,把球使劲地踢到他人身上,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法律当然可以并应当追究他的法律责任。这时,那位球员不会因为参与了足球运动而免于处罚。不过,这已经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再来看看"斯班纳案件"。在该案件中,当事人的###被钉子插入,伤口流血;阴囊被图钉插入,直至流血;腹部被烧红的铁丝烫烙。我们看到,在那场虐恋活动中,当事人受到了很大的人身伤害,更重要的是,那些人身伤害决不可能是意外情况造成的。可以肯定,当事人之所以会受到伤害,是施虐者故意进行伤害造成的,而不是过失造成的,施虐者的行为目的就是为了使对方受到身体伤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事人是自愿的,笔者对这点保持怀疑,这种虐恋活动也不应该被允许。
还有一些学者和一般民众从其他角度批评了此案的判决。不过,在笔者看来,他们的意见是站不住脚的。限于篇幅,笔者就不一一述评了。这里只提一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李银河的《虐恋亚文化》一书,那里介绍得很全面。
或许有人认为,虐恋只是西方人的专利,和中国还离着十万八千里呢。这种想法实际是错误的。前不久,南京市就发生了一起因虐恋导致杀人的案件。这场命案的教训应当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得不提的是,这场命案的发生还跟李银河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这并不是她的错。因此,这个虐恋案件就更值得在本书中加以介绍。下面的文字就是这场命案的全过程。
袁进原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大学生。2002年6月,他大学毕业,并留在了南京。他曾先后到几个单位应聘,但都因为嫌对方薪水低或工作繁重而又相继离开。一段时间里,袁进整天无所事事,心情十分糟糕。7月中旬的一天中午,百无聊赖的袁进打开电脑上网冲浪。无意中,他与一名女网友相聊甚欢,难舍难分。这名女网友名叫郭姗姗,是南京某企业的管理人员,已经离异。为了打发离异后的寂寞时光,郭姗姗经常上网聊天,还不时地寻找网友发生性关系。袁进也是个喜欢沾花惹草的人。于是,二人互留了电话号码,决定立即见面。
见面后,二人都对对方十分满意。袁进觉得郭姗姗丰腴性感、面容姣好;郭姗姗则觉得袁进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二人一拍即合,关系很快发展到实质阶段。当晚,袁进就留宿在郭姗姗的住处。男方青春年少,精力过人;女方寂寞难耐,蠢蠢欲动。一夜狂欢,两人都沉浸在无比愉悦之中。郭姗姗大赞袁进的“动物凶猛”,袁进则倾倒于郭姗姗的似水柔情。
2002年9月11日晚,袁进在迪吧里泡到10点多钟,然后出其不意地来到郭姗姗家。这一晚,他们又做爱了。高潮过后,他们躺着休息了一会儿,又看了一会儿电视节目。谁知郭姗姗意犹未尽,又来挑逗。很快,袁进又兴奋起来,他翻身将郭姗姗压到身下,两手情不自禁地掐住了她的脖子。袁进十分兴奋,仿佛进入了书中描写的那种刺激的虐恋场景中。袁进所看的书正是李银河的著作《虐恋亚文化》。这是他上大二那年暑假期间看到的。据说,这本书当时在大学生中流传很广。当他看到书中介绍的“在性行为过程中缠绕性伙伴颈部或用手掐住对方脖子体验性刺激”的案例时,他只觉得血脉贲张,跃跃欲试。而那天,仿佛失去理智的袁进不顾女方的反抗死死地掐住对方。大约过了一分钟,郭姗姗就停止了挣扎,她死了。
2002年9月23日,袁进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刑事拘留。9月29日,被正式批准逮捕。最后,他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法院判处袁进死缓的依据是,他案发后认罪态度较好,并能积极主动地赔偿受害方的损失。法院没有因为袁进进行的是虐恋活动而对其减轻或免于处罚。8
笔者认为,法院的判罚是正确的,袁进理应为其行为付出代价。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他应当清楚掐住别人脖子不放的后果是什么。此外,这个案件的背后,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李银河。如果她当初不翻译《虐恋亚文化》一书,这个案件或许就不会发生。但是,我们不应因此而怪罪她。比如,有的学者是专门研究自杀行为的,但这并不代表该学者怂恿读者去模仿文章中的自杀行为。同理,李银河虽然描述了某些带有暴力和伤害性质的虐恋活动,也并不是鼓励大家去模仿。我记得有个电视剧叫《还珠格格》,里面的人物整天飞来飞去的。我想,有理智的人是不会到阳台上模仿的。
此外,这个虐恋案件与李银河所描述的一般虐恋活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李银河认为,虐恋活动双方应当在活动之前就角色分配、活动内容、安全词等做详细约定。受虐方一旦无法承受,施虐方应当立即停止。而袁进的行为完全违反了游戏规则。因此,袁进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
因此,我们应当吸取这场命案的教训,正确地看待虐恋活动。如果让笔者用一句话概括如何看待虐恋,那我不禁要说,虐恋是一种非理性的活动,但我们应当理性的看待它。
1参见《虐恋亚文化》,序言
2“快感的延伸——析李银河《虐恋亚文化》”,《光明日报》,2002年8月14日
3参见《虐恋亚文化》序言,2页
4“性社会学在中国的曙光”,1998年03月,《中华读书报》
5参见《虐恋亚文化》
6本节个案基本都来自于《虐恋亚文化》,解析的内容则既参照了李银河的观点,又有笔者自己的思考
7参见《虐恋亚文化》
8文健:“一个大学生为“虐恋亚文化”付出的代价”,《南京时报》,2003年11月21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华人小说吧
性别问题
1,性别的塑造
我的家虽然在东北,可夏天依然热得很。那年夏天出奇的热,而我只有一双运动鞋。于是,我去那家熟悉的商店,准备买双凉鞋。那家商店的凉鞋很便宜,不过凉鞋被混杂地放在了一个柜台上。在那里,我看到了一个同来买凉鞋的男孩。他在柜台前,翻找着自己喜欢的凉鞋。一会儿,他选重了一双,然后,他向老板询问价钱。末了,他又问,这双鞋是男式的,还是女式的?我凑过去看了一眼。那双鞋的款式比较中性,我觉得男人、女人应该都能穿。于是,我告诉了他我的意见。他却有点不放心的样子。他虽然非常喜欢那双鞋,却担心买错了样式,他说:“一个男孩怎么能穿女式的鞋?”
这时,我忘却了夏日里翻滚的热浪,转而陷入了沉思。我们通常认为,花衣裳只有女孩能穿,而男孩不可以;运动装适合男孩穿,而女孩不适合。与此相似的要求是,女孩可以哭,而男孩不可以;男孩可以淘气,而女孩不可以等等。我想知道的是,我们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如何产生并维持的?后来,我发现“男孩淘气、女孩爱哭”这些性别特征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化的结果。笔者把这个过程称为“性别的塑造”。下面,笔者沿着人的生命历程探寻一下我们的性别是如何被塑造的。
这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妻子已经怀孕。他们就快有拥有小宝宝了。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这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妻子怀孕期间,夫妇二人会对此不停地猜测,并为孩子准备着两类名字,为男孩准备一类,为女孩准备另一类。这两类名字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孩子的生理性别决定了他(或她)应该用什么类型的名字。一般来说,如果生了男孩,会叫“强”、“健”、“亮”等等;如果生了女孩,会叫“娇”、“玲”、“静”等等。而这些名字本身就反应了家长的意愿。社会的教化也从那一刻就开始了。
后来,一个生命呱呱坠地了,他(或她,后文用他代)如同一张白纸一样纯粹、干净。不过,他清楚,不久之后,他就要被起一个名字,同时也是性别标签,它会剥夺他的一部分自由。他因此感到恐惧和不按,竟忍不住大哭起来,哭得那么真切、响亮。所有的婴儿生下来都会啼哭,那是因为他们全都逃不过这场劫难。果然,护士与父母开始探求他们最为关心的一件事。他们的目光汇集在婴儿两腿之间的地方。之后,护士宣布道:“是个男孩。”从此开始,后天的性别教化就与他相伴一生。
当然,那个刚出生的婴儿完全可以是女孩。女孩也同样不能逃脱后天的性别教化。而男孩、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教化是不同的。我家邻居的一个小女孩整天疯疯癫癫的,非常淘气。她的爸妈就经常呵斥她:“你是女孩,文静点,不要疯打疯闹。再不听话可要揍你拉。”我家邻居中还有一个男孩,经常哭哭啼啼的,非常柔弱。他的父母也经常呵斥他:“你是男孩,坚强点,不能哭。女孩才会哭。”再后来,这两个小孩渐渐长大。女孩变得文静起来,男孩变得粗野起来。女孩穿着花衣服,男孩穿着运动装。男孩的父亲为他买了足球,而女孩的母亲则为女孩买了洋娃娃。于是,男孩与女孩有了不同的生活内容。男孩的父亲教育儿子说:“你长大了要像你父亲一样,伟岸英明,勇敢坚毅。”而女孩的母亲则教育女儿说:“你要像你妈妈一样,秀外惠中,温柔贤淑。”
不久之后,男孩与女孩变成了两种不同的人。至于他们什么时候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他们也不记得了;他们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甚至干脆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直接把它当作了自己的本性。
我是他们的邻居。他们是我看着长大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有发言权的。依我的观点看,他们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并不是他们的天性,而是文化塑造的结果。当然,这个文化塑造过程是由人来进行的。这些人中包括他们的父母、亲属、邻居、伙伴、教师等等他们能接触到的各类人群。其中,家长的作用恐怕是最大的。因为他们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我们的社会是以男性为主导的。家庭中,男人说得算的占多数;政府部门里,男领导人数更多、官位更大。于是,男人的性格中就生长出一种统治的力量。这种力量无形之中传递给孩子。于是,男孩当中,就会很多人出现攻击性和统治欲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会决定他们的行为方式。他们不愿意跳皮筋,因为那没有对抗、不够激烈。他们不愿意说自己的痛苦,因为那显得很软弱等等。另外,伙伴的在性别塑造中的作用也值得一提。因为与伙伴相处,是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拿那个小男孩来说,当初,他是很喜欢跳皮筋的。不过,后来他发现伙伴们都在踢足球。于是,他也就跟着踢足球去了。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不会被小伙伴们孤立。当然,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小女孩。
以上这些,是笔者对性别塑造的一个解释。笔者认为不同性别的人拥有不同的性格,是被文化塑造的,而不是人的本性。也就是说,男人并不是生来就是男人,而是变成男人的;女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变成女人的。这就是本节想说明的问题。
2,两分监狱
人们常说,男人就应该像男人;女人就应该像女人。那么,男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女人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们通常又是这样认为的。男人应该是理性的、强壮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有统治欲的、擅长抽象思维的;女人应该是非理性的、慈爱的、依赖的、柔弱的、渴望被统治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这种观念将男女两性截然分开,并赋予他们不同的特征。笔者姑且把这种分类方法称为两分法;把这种观念称为两分观念。两分法与两分观念在东方和西方都是存在的。
两分观念在中国有一些深入人心、脍炙人口的说法。如男阳刚女柔弱,男主外女主内、嫁鸡随鸡等等。正因如此,在日常生活中,男女两性的举止、作派、穿着都是不同的。比如男人不可以扭扭捏捏;女人则可以;男人不可以穿花衣服,女人则可以;男人不应该涂抹口红,女人则可以等等。当然,女人也有很多禁忌。比如女人剪了一个平头,周围人很可能会讥笑她,女人打扮得像男人也不会得到认同等等。总之,男人不可以女性化;女人不可以男性化。这就是我们文化的要求。
这种两分观念被西方学者称为“两分监狱”。因为它是限制人们自由选择的囹圄。当一个男人想穿女人的衣服或过女人的生活时,一种文化的规范会阻止他做这样的事情。这种文化的规范是无形的暴力,强大且可怕。
我们很难否认,有多时候,另一种性别的人的特征会对我们产生吸引。比如《水浒传》里讲过一些英雄好汉的故事,他们为人坦荡,性格豪爽、讲义气。我们会从中感受到他们的性格很有魅力。不过,那些人基本都是男性。而女性难道对那种性格特征就没有渴求吗?事实不见得是那样。比如王小波的一本小说《黄金时代》,里面有两个主人公,分别是王二和陈清扬。王二想与陈清扬做爱,陈清扬觉得王二的想法下流,就没同意。于是,王二就想了一个新方法。王二给陈清扬讲述了<;水浒传>;中的那些伟大友谊。王二认为,那种伟大友谊具体表现在讲义气、不背叛。此外,王二还想与陈清扬建立那种伟大友谊的关系。陈清扬听后,深受感动,当即表示要对王二讲义气、不背叛。王二于是讲出来他内心的希望。他表示自己虽然已经是21岁的人了,但还是没有尝试过与女孩做爱的滋味。他想让陈清扬满足他这个愿望。陈清扬听得目瞪口呆,觉得自己不答应王二就是不讲义气。于是,陈清扬竟同意了。从这,我们就能看出,这种伟大友谊的巨大魅力。它竟可以使陈清扬放弃贞操。而讲义气应属于男性特征。我们看到,男性特征对女性的吸引力极大。以上说的是女性对男性特征的渴望。其实,男性对女性特征也是渴求的。比如女人喜欢佩带珍珠,而很多人男人也会觉得珍珠很美,很想佩带,但是又不敢。
既然男性特征被女性渴求;女性特征被男性渴求,而文化又不允许男性具有女性特征;不允许女性具有男性特征,那么,这种文化就是一种压抑人自由的文化。如果人们按照文化的要求去做,就会受到压抑。因此,这种文化是应该破除的。如果人们果真按照这种文化的要求去做,还会显得虚伪。因为那不人已经不是真正的自己。因此,一个想真实的展示自我,但他会受到性别文化的压抑;一个人按照性别文化的要求去做,但那个人又不是他自己。这就是性别文化给人们带来的两难焦虑。
本节讲述了两分观念会给人带来压抑。下一节,笔者将用真实案例展示这种观念给当事人带来了多么大痛苦。
3,一位性倒错男孩的自白
男人与女人要有不同的穿着、举止和做派。这一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于是,人们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以为这是天经地义,就没有感受到太大的压抑。男人们也可能偶尔学一下女孩的动作、行为,但那完全是玩笑式的,不当真的。如果让他承认他喜欢这样做动作,他是断然不肯的,要与此保持距离的。当然,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女孩。不过,以上这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成立的。对于某些少数人来说,事情就不再是那样。有少数男孩非常愿意像女孩那样的生活。女孩的娇羞、柔情、纯洁等等特征都那么令他羡慕。他的愿望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女孩。他想穿女孩的衣服、像女孩那样说话、唱歌。然而,这样会遭到他人的奚落和嘲笑。于是,他又不得不伪装自己,让自己看起来符合他人的标准。可是即使这样,他仍感到不快,因为他发现,伪装后的自己很别扭,已经不是自己了。这时的他又想让自己像女孩一样生活。不过,这样他又会遭到奚落和嘲笑。于是,他的心就在这样两种痛苦中反复地摆动,永远没有停止过。
本文就记录了一个有这种遭遇的男孩。他名叫虎子,是一个想做女孩的男孩。2003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记录》节目曾报道过他的故事。后来,这个报道又在网上登出了。因此,这件事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我想,这件事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性别模糊问题已经进入了主流社会的视野。下面,笔者就把虎子的经历叙述出来。
虎子是河北沧州人,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他已经19岁了。虎子是个农村里的孩子,他家境贫寒,身世不幸。虎子的母亲本是广西人,却被拐骗到了河北沧州,在不到18岁的时候,生下了虎子。虎子的家在村子里是最穷的,由于家里房子太小住不下,他从小跟奶奶住在离家一里地的一间小房子里,跟奶奶睡在一个炕上。
虎子的父亲腿有毛病,平时也干不了什么重活。于是,全家人的花销全靠母亲一人承担。母亲在村里小学门口摆了一个小摊,她每月的收入只有一百多块钱。
虎子在学校里成绩优异,后来他却不得不辍学。这跟贫困有着很大的关系。虎子说:“从小到大,我就一直恨我的爸爸。因为他打麻将,他赌博。要不是因为这一点,我也不会辍学。因此,我十分不愿意与爸爸呆在一块。”
虎子虽然为家庭感到苦恼。然而,最令他苦恼的事却不是这些。他说,他本来是个男孩子,却像女孩那样生活。于是,他因此遭受了暴力与屈辱。而这才是更令他苦恼的事。他甚至因此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想要故意出车祸。
小时侯,虎子就特别爱帮家里人收拾东西刷碗什么的。他说:“我奶奶一个人也不过来,我就经常帮她做点家务。有的时候那些人见了我就说:‘你看这不是一个大闺女吗?帮奶奶做这么多的家务事。’我就挺高兴的,因为我就喜欢听别人说我是一个姑娘。从小时候起,我就喜欢那样说我。别人说我是姑娘的时候,我就觉得他们肯定是在夸我。那时候我奶奶他们也挺高兴的,所以从小到大,我就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女孩。”
此时的虎子还把女孩的品质当作一个优点,并没有感到焦虑。然而,随着虎子日渐长大之后,来自伙伴的嘲笑与捉弄让他苦恼不已。虎子说:“四年级之前,小孩都是男女在一块儿玩的,可是到了四年级之后,男孩与女孩就分开玩了。而我还爱和女孩子一起玩。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更觉得自己是个女孩子。于是,我开始遭到了同学的嘲笑。他们叫我娘儿们虎、假娘儿们。”
四年级时,虎子的一次特殊经历深深地刺伤了他那颗尚未成熟的心灵,让他终生都会留下阴影。
一天,10岁的虎子被同村的一帮十几岁的男孩带到一堆草垛上。
虎子这样回忆到:“他们为什么要把我扔在草垛上,一个一个的在我身上生压硬挤?后来完了之后,我自己躺在那个草垛上,我觉得自己根本就站不起来了,我的劲好像全都使完了,我喘着粗气下来之后,他们还是拽着我,要和我玩。我不跟他们玩,我抽出两个棒秸来,我就来回打转抽他们,我自己都转得蒙了,我还是在打着。最后他们好像就是讨厌了吧,就都走了,我自己就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