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时10分西蒙斯通道
由于技术条件的束缚,在20世纪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大洋的底部是宽阔而平坦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为了偿还债务,梦想从海水中采金,于是建造了一艘“流星”号考察船远赴大西洋考察作业。结果黄金没有找到,却收集了一大批珍贵的海洋资料。他们用超声波装置对大西洋底探测的结果显示,大西洋底有一条从北到南的海底山脉。山脉的高点露出海面形成了亚速尔群岛、阿松森群岛。
到了1956年,美国学者尤因和希曾首先提出,全球大洋洋底纵贯着一条连续不断的全长达6.4万公里的中央山系,又叫做大洋中脊。中央山系比大洋盆地高约1到2千米。中央山系的宽度约为1000到2000千米,最宽处可达5000公里。大洋山系的总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30%。其中,大西洋山系北起北冰洋,向南呈s形延伸,在南面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与印度洋山系的西南支相连。印度洋山系的东南支向东延伸与太平洋山系相连。太平洋山系北端进入加利福尼亚湾。印度洋山系北支伸入亚丁湾、红海与东非内陆裂谷相连。大西洋山系向北延伸到北冰洋,最后潜入西伯利亚。洋底山系全长可以绕地球一圈半。四大洋中彼此连通蜿蜒曲折庞大的海底山脊系统,,像一条巨龙伏卧在海底,注视着波涛滚滚的洋面。大洋中脊出露海面的部分形成岛屿,夏威夷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就是太平洋中脊裸露出海面的部分。
海底山脉也被称为是海岭,一般高出海底大约3~4千米,与陆地上的山脉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更加巍峨壮观。
太平洋山系主要位于大洋的东侧,但是在西太平洋也有它的分支存在,它的一个分支(也被称为西太平洋海岭)直接就撇在了冲绳群岛与关岛之间的海底,呈东北――西南走向,将两者分割开来,绵延大约800公里,宽大约200公里,距离水面200~700米,山与山之间的距离宽的有四五公里,窄的只有三四百米,而且山脊都是由易碎的火成岩构成,如同刀刃一样尖利,山势之雄伟可以与喜马拉雅山媲美。
如此险恶的山形地势对水面船只影响不大,却是在水下航行的潜艇的噩梦。潜艇上都安装了高精度的惯性导航系统,然而由于地心引力对“局部垂直面”的干扰,高速航行会使惯性测距仪的误差会逐步扩大,最终达到足以导致撞山事故的误差数值。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潜艇一般都绕道避开海岭或者干脆上浮到100米以内通过,因为没有人认为可以成功地穿越这条山脉。
历经努力,美国海军的一名叫西蒙斯的潜艇舰长于1982年成功地在西太平洋海岭中穿行而过,而他通过的这条线路也被命名为西蒙斯通道。从此之后,为了摆脱苏联潜艇的追踪,西蒙斯通道成了美国潜艇的优先选择,而且效果显著,苏联人对此望而却步。虽然这条线路仍然在航行中充满危险,之后也有一个倒霉蛋不小心和海底山脉进行一次亲密接触,结果把首部声呐撞了个粉碎,进船坞修理了三个月。但总体来说,西蒙斯通道对美军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只有美国人能够成功穿越,至少他们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再次确认一下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克拉克舰长命令道。
“从海图上来看,我舰现位于入口处以西1800米。”负责导航的军官报告。
“开始减速。速度放慢到前进一。”
“是。前进一完成!”
“声纳室注意,是否有异常情况?”克拉克询问声纳室。
“声纳室没有发现异常,周围很安静。”
看上去那艘v级现在应该正在漂移状态中,难怪听不到声音。可惜,等你清醒过来我已经进入海岭地区了。那时你就只有干瞪眼的份了!可怜的俄国佬,真是辛苦你们了!克拉克暗自得意起来。
“下潜至1000英尺。”克拉克下达了命令。
“是!下潜至1000英尺。水平舵下倾角15度。”负责潜航的军官对舵手下达了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