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奔流-第七十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章(1 / 2)

血肉之躯,机体的承载的能力有他的局限性,如果有选择,谁都不愿从事体力劳作。建国后政令滋彰,一厢情愿地搞‘大跃进’‘人民公社’,还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那‘共产风’刮倒之处,人类惰性一面被暴露无遗,大家都在食堂吃饭,在田间劳动干多干少一个样,人们原本的勤劳和善良被泯灭了,五八年大饥荒,最后定性为“七分天灾三分人祸”,刘主席力挽狂澜,提出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国民经济得以回暖。

民以食为天,这个时候的人相对实际了,工人阶级在大饥荒后就变得相对弱势,每个人虽然发到了国家定额粮票,可粮站也得有物资供应,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工人不如农民的说法,很多在职人员都纷纷回家种田,有极端的说:“工人手停下了就没有钱可拿,可农民的庄稼,躺在床上他还在长!”

可政策的多变,也会让人无法应对,国民经济刚有点复苏,政治层面的恶斗又浮上台面,‘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当作大毒草批判,广大农村实行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经济,提出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口号,农村以工分制计酬,这样一来,那些自愿回家务农的工人追悔莫及,因为那样的劳动强度,得到的工分,一家人连温饱都过不去,而国家对工人的供给却有了保证,一时间在厂里工作的工人成了‘天子骄子’。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吃商品粮的门槛很高,一旦划为农民,成为工人的概率就很小了,就连娶农村的老婆,子女就得跟随母亲成为农民,这就是城乡差别,也是国家资源财力支配下无奈的选择。更让国人没有想到的,国民经济匮乏的年代,就连城市人口的子女都要上山下乡,到农村找吃饭的机会,何况是农民就业。

七十年代,国营企业是老大,而后就是县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到了中期,城乡出现了很多身份不明的工厂,后来统称为乡镇企业。这种蓄势待发的区域经济环境里,大批剩余劳力在工厂当临时工,某种情况说,它成就了这个地方人制造技术的底蕴,这种起步谁早先一步,那个区域就会给今后的发展占有先机。

随着商品经济意识的崛起,生存矛盾刺激了改变生活方式的诉求,这种诉求蓄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凝聚成一种势能,大环境稍的松动,这种势能就会迅速膨胀,成了一股冲破了一切阻扰‘激流’,一个有前瞻性的政府,顺应这种洪流的冲刷,迅速变换了角色,筑起了‘防洪堤’,成了疏导、规范‘洪流’的守护神。

七十年代末,这种‘势能’已经到了极限,首当其冲的‘打办’也改变了职能,它们几乎在一夜间变成了经营户公平交易的管理者,三中全会后,‘市管会’这个名称也成为了历史,代替它的是一个崭新的名称‘工商行政管理所’。

在这期间,原来因贪污罪被判刑的老张也回来了,还好整他的几位同事都早已调出了五亭,他回原单位也就没有和他有过节的人。然而,一晃就是六七年,在家里最需要的时候,一家之主蒙难入狱,也就苦了这一家老小,如今大女儿已经说好了亲事在家待嫁。张颖那一年混了个初中毕业,跟着一个裁缝当学徒,也不知道手艺是否学成,反正到一家服装厂做临时工已经三年了。她够可怜的,初中毕业那一年,母亲送她去一个老裁缝的家里,指望能学点技术,也好有个谋生的手段。

诸不知张颖的师傅也是个不走运的人,都是‘资本主义尾巴’闹的,挺有名的一个师傅,却没有开档口的资格,她只能长期私底下在需要的人家‘做上工’,长期以来,她的徒弟不少,可真正学成的不多,张颖来了她也没有寄予太多的希望,也准备来个‘教你三年,依然背个破作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