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2 / 2)

王翳得到头,其余的人又争相夺尸体,死了数十人。最后,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都被封地: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羽死后,楚地皆降于汉。其族人都被刘邦所留,其中项伯被子封为射阳侯,其他被封为桃侯、平皋侯、玄武侯,赐姓刘。

项羽是一位豪气冲天、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陈胜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以后,项羽和项梁很快兴兵响应,成为反抗秦朝残暴统治的生力军,当陈胜失败,项梁战死,农民起义处于千钧一发的危机关头,项羽率领起义军不失时机地发动了著名的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以少胜多,终于消灭秦军主力,赢得了胜利,扭转了战局。这不仅加速了农民战争的历史进程,为刘邦顺利攻入咸阳、推翻秦朝反动统治客观上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表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和非凡的军事才能。项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不愧是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起义领袖之一。

但项羽有勇无谋,缺乏战略眼光: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灭秦后烧毁宫殿,不留己用;不在富饶的关中地区称王,反而急于东归;把自认为贫困的关中地区封给刘邦;封王时又只顾封自己的亲信,结果引起旧诸侯的不满;杀楚怀王,使诸侯更加不满;楚汉战争开始后,不团结诸王,至使诸王相继叛楚;不听谋士范增的正确建议,养虎为患,让刘邦逃走,使范增负气而走;作战中,粮道经常被断,结果两面作战,兵疲将乏。一系列决策上的失误最终决定了他的失败。后来,曹操常告诫大将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终为人戏于股掌之间,夏侯渊最终果恃勇而亡,项羽也是如此。但项羽却还不知自己有错,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羽的成败足以警世后人,让后人引以为鉴。

项羽一直给人的感觉就是“可叹”,一代英雄,在那样的环境下失败了。有点悲壮,更有点令人心痛。

只经过一代帝王的秦代表现出了明显的衰败,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感到惋惜的一个失败者。在生死关头,项羽仍顽固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着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这种性格让他遭受痛苦磨难,使他最后身心具疲,使他最终四面楚歌,以至乌江自刎。但又试想,一个叱咤风云的楚霸王,倘若不能依靠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下去,活着对他来说又有什么乐趣呢?他是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苟活的,所以他选择了自刎,或许这也就是悲剧英雄所留给我们的无奈吧。

回顾项羽所走过的路,我们既心痛又伤感,有一句,它既是对项羽悲剧的解释,又是他留给后人们的教训——“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而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给羁绊,也正好验证了这句话,他的悲剧性格决定他的悲剧人生。

其实,项羽完全有能力避免他最来的结局,韩信、张良、刘邦三个之中他任意杀掉其中一个都不会有最后的下场,但他从来不是一个真正滥杀无辜的人,他的骨子里是存有仁义之心的。如果最后时刻他过了江东,也许历史将会是重新改写。

项羽懂得重情重义,却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感情用事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使他的辉煌成了昙花一现;他虽然个性直率,却不知“大丈夫喜怒不形于色”,在微妙的为人处事中,他的直率同样造就了无法弥补的缺憾,使他的失败成了必然结果。

一代枭雄,西楚霸王,好似一块生铁,自然自我,却也“至刚则易催”。有如一个人,体力不够,在街上走路跌倒,大家看见,一定上前帮助,柔者人之所助。如果是太刚强的人,那就不见得如此。太刚的人,怨恨都集中到他身上,作人就是这个道理。个性、脾气的刚柔,也是一样。

做人不能太倔强、太死板、太刚硬,不能把路走的太绝。可方可圆,能屈能伸,当忍则忍,随机应变,是做人成功的重要途径。一事当前要能够权衡利弊、把握轻重,外表大度圆融,内心见棱见角。如此处事待人,才有回旋的余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