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一月,项羽借机参见,在军帐里杀掉了宋义,并向全军将士宣布:“宋义想反叛楚国,楚怀王已密令我把他处死。”
当时,全军将士都被项羽镇服了,谁也没有异议,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本来就是你们项家;你杀掉宋义,是镇压叛乱。”于是,众将领都推举他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报告了楚怀王以后,楚怀王便任命他做上将军,统率全军,前去救赵。从此,项羽成了起义军的最高军事统帅。他不仅威慑一方,而且名闻诸侯。这时,项羽刚刚25岁。
由于宋义拥兵不前,当时的形势迫在眉睫,章邯所率领的秦军主力越发嚣张,不可一世。巨鹿城外,重兵压境,秦将王离兵多粮足,攻城猛烈;巨鹿城内,赵军孤军无援,危在旦夕。赵将陈余收集了常山(治所在今石家庄北)一带的兵将几万人,驻扎在巨鹿城北;张敖收集了代郡的人马1万多人,驻扎在陈余大营的旁边。前来救赵的各路人马,在巨鹿城外驻扎下来,但谁也不敢与秦军交战。被围困在巨鹿城里的赵相张耳,要求陈余出兵击秦。陈余自知兵力不足不敢出战。张耳十分恼火,便派张黡、陈责去责备陈余不该拥兵不救。陈余辩解说:“我认为出兵击秦救不了赵国,只会白白地损兵折将,就像拿肉喂饿虎一样。”张黡、陈泽求战心切,表示事到如今,宁愿一死。于是,陈余给张黡、陈泽5000人去进攻秦军,果然全军覆没。面对这种严重的局面,项羽能否马到成功解救赵国,关系到起义军的成败。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和非凡的气概,挥师北进,向巨鹿进发。他首先派遣英布和蒲将军作先锋,带领两万人马渡过漳水,援救巨鹿,切断了秦军的甬道,断绝了王离的粮食运输。接着项羽亲率全部人马渡河北进。过河后,他们凿沉了所有船只,砸碎了炊具,烧毁了军营,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口粮,表示只许进,不许退的必胜决心。
于是一到巨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打了九次大仗,截断了他们的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活捉王离,涉间不投降,自己烧死了。
此时,楚军雄冠诸侯,巨鹿城下,诸侯援军有十多座营寨,都不敢出兵。等到楚军攻打秦军时,诸侯军的将领都在壁垒上观看,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杀声震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打败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时,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从此成为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归属于他。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拼死一战,决心很大。在巨鹿一战中,项羽以破釜沉舟的勇猛精神,一举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项羽称霸的基础。
“破釜沉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中国文学史上历时二千余年仍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也正是出于项羽的这次巨鹿之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项羽破釜沉舟之举,看似鲁莽愚蠢,实质是大勇大智的表现。试想,若是没有当时的破釜沉舟之举,哪来此后的胜利局面呢?
从现代人的意识去看“破釜沉舟”的故事,它主要说明了要做一件事,只要下定了决心,死不后退,就能爆发出天神一般神奇的力量,任何其他力量也不可阻挡,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破釜沉舟的故事便是化压力为动力的最好证明。这就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有化压力为动力的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或事情。
压力,能使人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多方撞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自觉把握人生的走向。有一在某重要部门任职十多年的中年人,手中有点儿权,但他不以为骄,为人正直,洁身自好,人际关系亦不错。当谈及这方面的情况时,他说:“这应得益于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磨练。当年在农村苦与累且不说,由于家庭的原因,政治上受到压抑,招工上学全没我的份儿,在一块下乡的知青中我是最后一个回城的。我知道有今日来之不易。靠我工作的便利条件,搞点歪门邪道是容易的,但我知道那样做的最终后果。想想当年和我们知青一块劳动的同龄人,他们大多数仍还在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土里刨食’。所以,我始终能保持一种清醒和理智。其实,人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该做的一定要做好,不该做的坚决不做。人要有所得,就要有所失。该失去的东西就要毫不吝啬,甚至忍痛割爱。得到的并不一定就值得庆幸,失去的也并不完全是坏事情。能否从容对待、恰当处理这些问题,就看自身的修养和品德了。”
相反,人若是太幸运了,离开压力的“哺育”、悲痛的“滋养”,常常是浅薄的。懒于思考,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自己的能力究竟有多大,最终只能碌碌无为,成为坠地尘埃。
往往破釜沉舟之后的人才会激发出无比的勇气和力量。的确如此,在困难面前,与其悲观失望,束手无策,坐以待毙,还不如学习项羽这种一跃誓死拼搏的精神,或许局面就会转劣为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