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他们是失败者……
在历史上,如果失败了,也能留下千秋之名,那么他的失败,就是高水平的失败,最起码他们赢得了历史的尊重。连失败都有水平的人,他必定有着“诱惑”人的故事……
在历史上,每个纯粹的失败者都有可能成为王者,只不过,历史只给他们一次机会,而又让他们犯了致命的错误。如果从头再来的话,他们必定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一种另外的人生解释。
第一节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人,楚国贵族后裔。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的军事统帅。
项家世世为楚将,被封于项地(今河南沈丘),所以姓项。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在秦灭楚之战中,被秦将王翦所杀。项羽的季父是项梁。
项羽少年的时候,学习读书写字不成,就去学击剑,又不成。他的叔父项梁生他的气,责备他。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意思是说,学写字只够记个姓名罢了,学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能对抗上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他学习兵法。项羽大喜,但略略知道一点大意后,又不肯学完。项梁因为杀了人,就带着项羽一起到吴中躲避仇人。吴中的贤士大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地方有大的徭役和丧事,项梁常替他们主办,暗地用兵法部署训练参加的宾客及青壮年,借此了解他们的才能,培养骨干。
项梁认为项羽是个奇才。项羽身长八尺有余,力能举鼎,才气过人,就是吴中子弟也都畏惧他。就在这时候,秦始皇东巡,路过钱塘江边,项羽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要取而代之的话。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他的小儿子胡亥登极当上了皇帝,即秦二世。秦二世昏庸无能,被宦官赵高操纵,统治集团内部也互相倾轧,十分黑暗。秦朝的残暴统治,加剧了阶级矛盾,造成了“天下苦秦”的局面,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也在等待时机,准备东山再起。秦王朝已经危在旦夕,一场农民起义的急风暴雨很快就来到了。年轻的项羽就被这股急流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破釜沉舟,以一当十
秦将章邯在定陶得胜之后,也骄傲起来,认为楚地的起义军已经没有多大力量,没有后顾之忧了。这年的闰九月,章邯便率兵北渡黄河,攻打新近恢复国号、割据称王的赵国。赵军大败,邯郸失守,赵王赵歇、赵相张耳退守巨鹿。章邯命秦将王离、涉闲领兵包围了巨鹿城,他自己领着队伍驻扎在巨鹿城南的棘原,从黄河边到巨鹿城下修筑了甬道,接济围城的秦军。赵王歇多次向楚王求救。
这时,楚怀王已经从盱眙赶到了彭城,并亲自统率项羽、吕臣的军队,他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大军援救赵国。同时,派刘邦西攻关中,直捣秦朝的巢穴。
公元前207年十月,宋义率领援军开到远离巨鹿的安阳(今山东曹县东)以后,慑于秦军的威力一直停留了46天,不敢前进。这时候,被围困在巨鹿城里的赵军已经危在旦夕了。项羽看到宋义滞留不前,便对他说:“赵王被围,形势危急,应该赶快领兵渡过黄河,楚军从外边攻,赵军在里边打,这样互为呼应,一定能够打垮秦军。”宋义对援救赵国有二心,便断然拒绝了项羽的意见。他认为,如果秦军打胜了,就已经很疲惫,楚军就可以轻而易举消灭它;如果秦军战败,楚军就可以向西进军,一举推翻秦朝。他对项羽说:“冲锋陷阵,我不如你;运筹帷幄,你不如我。”为了压服项羽,他下达了一道命令,谁敢不听指挥,就要杀头。
当时,淫雨连绵,天气寒冷,军粮不足,土卒衣服单薄。宋义为了送他儿子出使齐国,竟亲自送到很远的地方,并在那里大摆酒宴。项羽看到这种情形,十分焦虑。在他看来,当齐心协力攻打秦军的时候,不应该久留不进;处在灾荒之年,百姓贫困,士卒挨饿,军中又余粮不足,身为一军之帅,不应该如此奢侈。他认为赵国刚刚建立,势单力薄,秦军却十分强大。秦军一旦攻下了赵国,就会更加骄横。到那时,形势会更加严重,毫无可乘之机。况且楚军主力刚被打败,楚怀王坐立不安,把所有的兵力都交给了宋义。国家的存亡,在此一举。可是,宋义不但不抚恤士卒,反而只谋私利,不肯一心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