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烟云-夏敏 《》阅读札记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鼓浪烟云> 夏敏 《》阅读札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夏敏 《》阅读札记(1 / 2)

·说鼓浪屿是厦门的名片。泓莹的《鼓浪烟云》应该是迄今为止关于鼓浪屿的一部最为厚重的一部小说。它描述的关于苏甸家族的故事可以看成是近现代厦门地方史、华侨史的缩影。题材老旧而距现在读者群变得模糊而遥远,但是作者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积累却是颇见工夫的。鼓浪屿是泓莹的出生地,因此视其为“土著”鼓浪屿人也不为过。她应该是有鼓浪屿情结的人,由这样一个人来写鼓浪屿的历史题材和家族题材当然是有资格的。因为在文学创作中想象固然重要,亲历也非常必要。

一、现实的历史与想象的历史

《鼓浪烟云》的时间跨度是50年,家族和民族国家的命运牵扯在一起。我一直想在小说中寻找到作者建立了什么样的“象征”和“隐喻”体系或者她个人对于这段历史的追问背后所牵涉到的文化幽思。这么一段长达43万的历史叙事,作者是如何驾御的?

这部小说关涉的历史呼应着真实的历史。除了想象的家族中发家、传奇、落泊的故事,我们都可以找到历史真实的影象。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将那个时代的生活寻找到“历史的足迹”。比如新旧文化冲突,中国(唐山)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作者给了形象细腻的摹绘。例如放脚与裹足,剪发与留发,西医与中医,传统葬礼与基督教葬礼……。鼓浪屿真正成为中西方文化交会的地方。作者通过自己的历史积累,形象地捕捉到那段历史的面貌。以信仰为例,一家之内两种信仰同时存在,如苏家祭祖、拜保生大帝,而苏甸四妾妍婴却随月姑“吃教”(信奉基督教),因此还受到苏刘氏的歧视。乌石的富豪朋友妻妾成群,而自己只娶月姑一人,这是因为“他们吃教的人是不准纳妾的”。

小说用非常多的笔墨展现了清末民初50年间厦门华侨的生活面貌。映入眼帘的是出洋人的“乡井土”以及其他一些出门的禁忌(“油灯跳是好兆头”“有海豚是吉兆”,客氏穿红为苏甸送行等等),是“两头家”的婚姻现实(妻妾两头家,原配活守寡),是南洋华侨面临入他国国籍还是保持故国国籍的两难选择。我们也从主人公苏甸的发家史中,看到了南洋华侨的辛苦打拼的生活史。

不过作者对鼓浪屿的亲历和久居之于实际创作也有其弱点,那就是处理不当可能限制小说家的想象力,而《鼓浪烟云》的许多需要挑剔的地方也在于此。好读或者让人容易读下去,让人手不释卷,从来应该是一部小说赢得人的“第一位”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一个长于虚构的小说家如何书写历史的问题。因为历史早已进入记忆并有半传说化倾向,逐渐成为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小说采纳这样的历史,应该有个人化的关乎历史的想象。即便写家族,也可以写得非历史和非现实。马尔克斯的“家族”小说《百年孤独》借助“魔幻”的方式,就没有图解历史和复制历史。当然,关于历史或家族的小说也绝不拒绝梦想或者梦境,《红楼梦》的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堪称经典,所以关于二十世纪鼓浪屿华侨家族的小说写法,重要的不是能不能引入历史题材,而关键是要看作者如何成功处理它们。

二、小说故事的看点在哪里

《鼓浪烟云》有看点的地方比较分散,还能让人圈点的就是作者对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隐秘人性的种种关注。此类值得关注的地方是作者对小说人物两性关系与心理的把握。作者多处将不同类型的“性的牺牲品”们描述得令人称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