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之黄巾再起-第六十一章 昭陵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一章 昭陵(2 / 2)

“你老觉得这个主意如何……”陈新宇说道

“这事我不能作主,得问问他们。”老大爷指着睡在地上的儿子和儿媳们。

“哦,他们累了,等明早再说吧,天太晚了,我也不想回去了,我们再一起说会话吧”陈震完说完,也坐了下来靠在墙上,与那老大爷继续聊起天来……

第二天,陈新宇醒来,发现一件破衣披在自己身上,三个小孩子正在看着他。而老大爷还在睡觉。于是陈新宇把衣披在老大爷身上,向那个比较大的小孩子说道“你们父母呢”

“他们去粥棚了……”那个比较大的小孩子说完就去摇醒他的爷爷。不一会儿,那老大爷的儿子儿媳都回来了,他们给了陈新宇一碗粥。于是大家一起吃起粥来,吃完粥后,陈新宇给他们说起昨晚给老大爷说的事。那两个年轻人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

陈新宇笑了,从身上摘下佩剑对他那个老大爷的大儿子说“你拿这把剑去城内圣父陈启府上,告诉守门军士,说佩剑的主人叫他们去请郑大人,蔡大人,崔太守,国大人和程大人到这儿来”

那位老大爷的儿子去了,陈新宇继续和老大爷聊天。大约过了一个时辰。郑玄,蔡琰,崔琰,国渊,程秉等人急忙赶到居民区。见到陈新宇,急忙上前作辑道“圣父,属下来迟,请恕罪”

陈新宇笑着回礼。那个老大爷一家惊得目瞪口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昨晚这个黄巾军最高首领竟然和自己睡在一起。还与自己聊了这么久的天。也急忙跪了下来。陈新宇笑着扶起了他们。一起游完整个居民区,不时地停下问一问居民区的流民的情况……

经过一个时辰。陈新宇,郑玄,蔡邕,崔琰等人终于游完了居民区,最后一起来到了圣父府(陈新宇在衡阳的府第)陈新宇要安排那老大爷一家住在圣父亲府,但那老大爷知道陈新宇就是圣父后,就始终不肯答应,最后没办法,只好叫崔琰另外安排一个住处给那老大爷一家。他的两个儿子安腓到第四建设旅团,从事建设工作,两个儿媳则被安排进了蔡邕府从事一些杂务,不算奴仆,三个小孩子则安排进了幼儿学院。安排好这一切后,那位老大爷一家走了,陈新宇,郑玄,蔡邕,崔琰,国渊,程秉等人一起来到圣父府的大堂上。

“郑老先生、子尼(国渊的字)、德枢(程秉)、季珪(崔琰的字),你们几位是管内政的,我们境内还有多少余粮?如果再增加十多万人够不够?”陈新宇首先问道

“主公,我们境内今年有过战争,粮食消耗很大,再加上长沙新安置了二十多万葛坡来的军民。虽然今年衡阳,零陵,桂阳三郡丰收了,但由于我们税收很低,收上来的粮食也只够现在的军民到明年出新粮的时候啊。再增加十多万军民,那肯定是不够的“郑玄说道

“如果把老百姓手里的余粮收上来呢”陈新宇想了一会后说道

“主公是要加税,这不太好吧,我们的税率才定下来两年多啊,再增加可能会影响民愤”国渊说道

“税当然不能加,但老百姓手里的粮要收上来,我不能眼看这十多万人饿死,我准备把昭陵纳入我们的管辖之内。大家看有什么办法”陈新宇说道

“我们这几年各地都在建设。开支太大。而收入只靠税收,盐业。纸张和印书这几个大项,已经出现入不敷出了,现在根本就没有这么多钱来收购啊”郑玄说道

“我们向老百姓借吧,明年长沙和昭陵两地正常生产,这两地的税收上来后,就可以还上了,没办法,这十多万人的生命,我们不可能不管,到时全部成为我们境内的流民,我们更难管理。”陈新宇说道

大家看着陈新宇,默默地点了点头

“这事就由季珪(崔琰的字)、子尼(国渊的字)两人负责吧,你们两人要记清楚。是借。不能强迫,到时我们会给利息。出现什么困难,我们再一起想办法”陈新宇对崔,国两人说道。

“是”,两人答道。

在考虑完攻下昭陵后新增十多万人的口粮后,大家开始考虑现在衡阳城内两万多流民的安置问题。这些人光靠施粥过日子是不行的。十月份过后,就是冬天了,衡阳城在南方,虽然不太冷。冬于不一定下雪。但天天睡在屋檐下也是不行的。再加上二万多人,对衡阳的卫生、治安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最后大家决定,还是劝说他们回昭陵去。开始那些流民当然不肯回去,在衡阳虽然没地方住,但毕竟还有一口粥喝,还三不三有点短工打,赚点钱,可回到昭陵那就只有等死了。后来陈新宇向他们保证派兵去攻占昭陵,驱逐当地的

官员,分给他们田地,并为他们准备足够的口粮后,这些人也就兴高采烈地准备回去了,毕竟故土难离嘛,能够不死,有谁愿意流落街头呢。

188年十月十八日。零陵调来的三师团五旅在卞喜的带领下到达了衡阳。陈新宇令卞喜的一个团队为先锋,一个团队护送二万流民,一个团队押着大量的粮草经蒸阳向邵陵城进发了。

昭陵城的守军并不多,只有一千人。卞喜的部队一到,就开城投降了。于是卞喜就开始在昭陵城内开始搞起“均田地,等贫富,打土豪”等一系列的活动。经过一个月的整治,昭陵城终于安定下来。昭陵城并不象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缺粮,在官府和那些地主家里,还是有很多粮食的。也足够在昭陵十多万人吃半年。对于粮食的分配。陈新宇改变了原来派送的办法,而且以工代赈。组织当地的老百姓,大兴水利建设和城镇建设。老百姓用自己的出工,赚得自己和一家的粮食和生活必需。在卞喜的要求下,陈新宇派张化带上从石鼓书院选取出来的二十名学生去主持政务。张化任太守。五旅也驻扎在昭陵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