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尘筑基大成,内心欢喜无比自是不用多说!此时,再看《道德经》顿然知晓概意。
原来,这是当初道家至圣—老子在出函谷关的时候,被有一定修炼道果的函谷关令,尹喜用“天眼通”神通感知到紫气东来。于是扫榻焚香的将老子迎到府上,请教修炼上的困惑。老子论此及彼,喻彼及此,将自然,社会,修炼参合一处。淡雅恢弘间,实将天道之理法于大着眼处阐发论证,点明这天地人三才一体,缺一不可的关系。即,人道就是仙道的基础,仙道就是人道的延展。
尹喜得大机缘,证大解脱,于后将自己所问略去,整理出八十一篇至要,此正合道家九九之数。如此就给人以每篇都无关联,篇篇无头无尾,终究不知道老子到底真正要说的是什么的感觉。
因此,这部《道德经》非到元尘这一步是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的。而这部《道德经》内中所讲又不局限一隅。所以,无论你是入世,还是出世。不同的境界,层次的疑惑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翌日,元尘按《道德经》中所说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圣训,不再守定阴阳流注子午二时,只于行立坐卧四威仪中处处保持那份恬淡虚无的道心。如此默默温养,绵绵呵护,那颗天地元阳与己身交媾的元丹也日渐与己身血脉混为一处,不再有消失遁走之臾。
时光飞逝,转眼又到了深秋的季节。
元尘这一日在山间小路上施展“梯云纵”悠闲的行走着。此时天地元气入体的他再施展开这门轻身的功夫与半年前又有不同。往昔是内力刚猛有余,绵韧不足。于今却是天地元气不断从八万四千毛孔当中出入交替,不须再刻意提气轻身。每一步迈出皆无定处,只是万分灵敏的感应着天地元气,顺应着天地元气的运转。直似御风而行一般。
元尘内心不禁感叹这性命双修,金丹大法的玄妙。只是第一步的筑基就让自己受益良多,一下子就将自己这个大道的门外汉提升到入门的层次,对天道的认识与掌握从最开始的理解到如今的深刻体会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原来,这天道之下,大衍之数虽五十,其用却仅四十有九。而其数缺一,只因大道在天地间的运行须有变化,不缺一则万事万物就没有轮回的机缘了。没有了轮回变化,则这方天地就没有了生气,没有了生机。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之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仙道就是用逆反的手段盗取天道这缺一的所在来进行修炼的。在修炼的过程中产生的诸般神通虽然可以拥有使用,但是却不能随意招摇,免得坏了这天地间的纲常秩序。如果擅用神通破坏天道的运行规律,则天威之下,必遭果报。这也正是天道无私无欲,一切平等的真实体现。
元尘有感于此,随之又想到自己的老师玄一真人和师伯玄玄真人的大道境界,更是感到修炼的任重道远以及心醉的向往。
元尘脑中边想着边就这样飘飘荡荡的游走在武当山的羊肠小道之上。走着走着,忽然听到山间小道的左侧传来一阵急促的鹊叫。与往日听到的平和悦耳给人的感觉那是大大的不同。元尘年少心善,且在武当山上受教之下也尽是仁爱之风。因此,心中一动,向声音响起的地方飘去。
说来也怪,听似就在左近并不是多远的声音,实际却远远超出了预料的距离!元尘心中不觉纳闷这声音如何能传的如此之远。当下又多了一份好奇之心,遂加快了速度向目标奔去。
元尘足足奔出二里有余的路程,此时望眼之处尽是一片二十多米高大的树木。远处看去树上如同伫立着无数只白色的鸽子,及到近前才看清这些“鸽子”只是一朵朵色形奇美的大花。元尘停下身形,不禁被这大自然的神奇所陶醉。突然,那声鹊叫在很近很近的距离又响了起来。
元尘闪身到一棵“鸽子树”的后面,探头向声源看去,但见前方一片已是草色微微泛黄的空地上盘着一条体色泛白的长蛇,蛇头高高的扬起,眼神中非常警惕的盯着身前丈许远的一只白色喜鹊。
元尘窥到眼里,奇在心里。只觉得这处所在和之前自己所知道的武当山的情况是大大的不同。突然,它想起刚上山的时候玄一真人曾很郑重的告诉过他,这武当山幅员辽阔,有诸多地域都不能贸然的进入。难道自己不凑巧的来到了禁地?
不过,想及自己此时的道法修行已是不同往日,遂定下心来颇感兴趣的偷望蛇鹊的对峙。稍待片刻,就见那只白喜鹊看准白蛇的一个松懈,向白蛇的侧面一跳,又向正面一跳,同时用嘴啄向蛇尾。白蛇见机急将蛇头从高处回转攻向白喜鹊。白喜鹊立刻飞了起来向白蛇的眼睛啄去。此时白蛇的尾巴忽然展开向空中下落的白喜鹊卷去。白喜鹊见机不妙,急急鸣叫着在空中一个盘旋后又俯冲下来打算啄白蛇的腰部。白蛇一看身体又迅速盘在了一起,头和尾巴聚向一处去保护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