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帝-苏东坡的书法与不凡的精神艺术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玄幻魔法>词帝> 苏东坡的书法与不凡的精神艺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苏东坡的书法与不凡的精神艺术(1 / 2)

苏东坡少年得志,却大起大落数次,但他面临苦难,却是乐观以对,不自困于怨怼仇恨之中,运用选择的自由,他反而在逆境中成就了千古文章。

苏东坡差不多是中国儒家和道家两种入世出世境界的理想代表,还加上一点佛家的神秘主义;在非凡的天才、受苦的谪星,和红尘跋涉的力行者之间,他恰恰成就了文学所能期望的一个稀有典型。

苏家有满屋满室的藏书,这样的环境,很适合培养一个文学家。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在宋代文坛上皆享盛名,后人称之为‘三苏’,且皆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苏东坡年幼时,由母亲教他读书写字。有一次,他读到后汉书的‘范滂传’,范滂是一位清廉公正的官,却受到朝廷其他人的毁谤.陷害.下监,但他毫不畏惧,仍坚持做该做的事。小苏东坡看了非常钦佩.感动,便对母亲说:‘要是我也学范滂,母亲会允许吗?’其母程氏立刻回答:‘你如果能做范滂,我就能作范滂的母亲。’

苏东坡21岁时,参加考试。当时主考官欧阳修批阅试卷时,读到苏东坡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文中谈到国家行政求简求宽的原则,这也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兴奋地拍案叫绝,并对他的儿子说:‘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谈起我,人人都会谈论苏东坡。’果然,没有人再提起欧阳修,人人都在谈苏东坡,偷读他被禁的作品。

苏东坡诗、词、书、画、文章都好,而且不是普通的好,是几千年的中文大历史中,绝顶好的少数几人之一。此外,他还是美食家、药师、躬耕的农夫、为地方筑堤建坝、引进稻种、植树凿井、开设孤儿院和医院的流放官吏……。在波涛起伏的一生中,他留下三千多首诗词,和包含了四千多篇文章、序、跋等资料的文集。更难得的是,在他的各类书牍札记中有不少自述性资料,加上他人的记述,后世对苏东坡的生平所知,远多于大多数传统中国文人学者。

他喜欢绘画,自然是王维式的“文人画”,连唐代吴道子的画也敢批评;他喜欢音乐,自幼就凭着天资与勇气,一刀劈响了祖传的“雷氏琴”;他喜欢医学,在黄州用“圣散子”药方,就活了许多身患时疫的百姓;他喜欢酿酒,写了《蜜酒歌》、《真一酒歌》。此外,他还举办一次农具革新,自制了一具“秧马”,参与设计并创建了中国第一自来水工程〈广州自来水引水工程〉;办了两次自来水工程,修筑了杭州苏堤和惠州苏堤。他种地,获得了好收成;他崇尚信仰,有许多佛门朋友;他喜爱围棋,今日围棋定石中,尚有“东坡定石”的围棋棋谱;他懂烹饪,是个美食家,至今尚有“东坡肉”传世;他炼气功和炼丹......,几乎是无所不通的人。

东坡在父亲苏洵及母亲程夫人的教导下,和弟弟苏辙一起成长,父子三人日后均名列唐宋八大家。二十岁时东坡入京应试,欧阳修适为主试,读其文而大称“痛快!”(快哉),说自己该闪一边去(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一朝中举的苏东坡,一方面文名动京师,另方面“秉性刚拙,议论不随”,不断招致小人陷害。在王安石变法导致新旧党倾轧的混乱政局中,苏东坡注定了他一生颠沛的仕途。四十岁以后苏东坡大部分的岁月都在荒江僻地的谪贬流放中度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他的自嘲;然而这是“以偏概全”,因为包括被贬和自请“下放”,他的足迹遍及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常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其中定州在华北,密州近山东海隅,儋州是今天的海南岛。苏东坡可说几乎踏遍了宋室管辖的国土,他的谪贬,一处比一处偏远,海南在当时是流放重刑犯的南蛮不毛之地,少有人去了能够生还,而此时苏东坡已经六十二岁!

苏东坡与书法

有墨处必有笔,有笔处亦有墨。书法创作中的用墨即墨法,历来为书家所重视,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已,……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董其昌则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已故著名书法家沈尹默说过:“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书法论丛》这里的“五光十色的神采”,正是墨色的重要作用。

古人有“用墨皆取黑,尤浓黑似漆”之说,这即是不但要黑而且要黑中透亮。

苏东坡用墨如糊。并要求“湛湛如小儿目睛”,“茶欲其自,墨欲其黑”,浓墨色彩深沉缥缈,光彩黝然。写在白纸上黑白分明,极其醒目。浓墨又会使迹清晰饱满。加之墨色发亮,更使书作神采外耀,历来为书家所喜用。观苏东坡书法,多以浓墨书写,深厚朴茂之中更显空灵。

与浓相对,淡墨能给人以醒澈空灵、清疏淡远之感,其特有的清远淡雅的灰色调别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淡墨运用好者,别有一番情趣。古之书者也不乏“淡墨高手”,最典型的便是董其昌,其书法崇尚天真平淡,墨法更是以善用淡墨而著称。其自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淡、造成了一种淡雅虚静的高远意境。

寒食帖

苏东坡下放黄州心情郁卒时的手稿,竟也一留九百二十年,经过改朝换代,圆明园被焚时没被烧毁,到了日本收藏家手上又碰上关东大地震,收藏家挂了这卷子竟然奇迹似地给救了出来。

最后又经过了台湾收藏家之手,最后又进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名留千史是什么?我想就是一种精神的艺术生命力,一份对于真善美不妥协的美感情操,使东坡居士流传千古的就是这样的风骨与艺术灵魂的升华生命力。

寒食帖里字字苦涩锥心,字迹与心神合而为一,看了的确叫人动容,后面那黄庭坚的一段评论精彩,字体看来果然也不逊于苏轼,果然历史上两人在诗画书文均有过人的造诣。

但看黄庭坚题跋的书法,联想起以前读中国书法史叙述他书法有如江中划桨的姿态,现在观来还真的很神似呢!

东坡的兴趣广泛,他喜欢书法,他的字曾被他的好友(也是他的学生)黄庭坚善意讥笑为“石压蛤蟆”的苏体,位居北宋四大家之首。仔细瞧还真是蛤蟆给压扁了的模样。

寒食帖的由来

那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非常偏远的地方,想必当时的苏东坡心里一定不是滋味,清明过后想煮个东坡肉来吃,偏发现又碰上寒食节,还不能开伙,只能吃寒食,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在宋朝以前,扫墓并不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清明只不过是寒时节(清明节的前一天)习俗中的一个次要节日。但是,由于上巳、寒时,以及清明三个节日非常接近,彼此的习俗活动也因为互相影响,而不再明显划分,时间久了,也就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了。

心里觉得超越郁闷而豁然开朗!所以才能写下留传千年的黄州寒食帖行书卷。

豁达的心性

在黄州,苏东坡学作工人、农夫、渔夫……,他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一切,他的生命受过许多苦,他的生命因受苦而更加醇美,没有变酸。他吃苦吃得太多了,心灵却愈加丰富.喜乐.满足。在黄州期间,他看到所挖的井出水了,或者针状的绿芽伸出地面了,便高兴地跳起来。他看见稻茎随风摇摆,晚上稻茎上的露珠有如月夜的珍珠,晶莹可爱,心中充满自豪与满足。苏东坡的生命有种幽默感,使他能处处得到快乐与满足。

放逐的生活使他的心灵产生蜕变,刻薄的讽刺,尖锐的笔锋,一切激情与愤怒都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豁达乐观的幽默感,绝对醇美,完全成熟。著名的‘赤壁赋’、‘念奴娇’以及‘记承天夜游’便是此时的作品。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寄蜉蝣于天地,眇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黄州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惩罚或拘禁,但苏东坡很难如此看待。他享受这种生活。他有一群朋友,和他一样自由,一样口袋空空却悠闲无比。贫瘠的黄州有万缕闲情,有月光美酒。苏东坡有一份豁达的心境,可以来享受这一切。他总能欣赏生命中的每一刻,当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

苏东坡二三逸事

【你的心中到底装了什么】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遇到佛印正在打坐。苏东坡便在佛印的对面静静地坐了下来,也学佛印打坐。过了约一柱香的时间,两人同时张开眼睛,结束打坐。由于刚打完坐,苏东坡觉得浑身舒畅,满心欢喜。他问佛印说:“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回答苏东坡:“我看阁下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佛印说自己像尊佛,心中大乐。佛印也问苏东坡说:“那阁下看我像什么呢?”

苏东坡心想:“平常老是被你占便宜,今儿个可让我逮到机会了。也换我来占你的便宜。”于是他回答佛印说:“我看你像一陀大便。”佛印脸上微微一笑,便又继续打坐了。

苏东坡占了佛印的便宜之后,越想越乐。回到家便迫不急待地将事情的本末告诉了苏小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