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当时的工艺做到一米四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一个一米四的锣大概有一百五六十斤,如果仅靠当时的技术水平来完成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许多人以为铜锣是铸造出来的,其实铜锣原始的加工工艺是用铁锤敲出来的,现代化的生产普遍采用了空气锤,现在铜锣的直径最大可以加工到1.5米左右。专家认为秦代末年的加工工艺,锣的直径最多也不过七八十公分而已。
项羽埋藏十二面金锣这个传说最让现代专家怀疑的不是制作工艺,而是锣的含金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如果将红铜和锡按一定配方熔炼,就会得到响铜。闻名世界的曾侯已编钟就是用响铜铸造而成的。铜锣之所以能敲响,也是因为它是用铜和锡的合金加工而成的。祖传的铜锣的配方是铜占77.5%,锡占22.5%,这个配方一直延续至今。如果是80%的金加20%的铜,这个锣就不会响了,而且会特别软。
由于黄金的硬度很低,含金量达到80%,锣就敲不响了,它也就失去了练兵传递信号的作用。难道西楚霸王当年给项里村百姓留下的不是金锣,而是十二面直径不到1米的铜锣吗?
如果不是锣,那么当年项羽用什么指挥部队传递信号呢?中国古代有一个词,叫做击鼓鸣金。指挥部队的有两件信号型乐器,部队向前冲锋的时候是用鼓,撤退的时候是用金。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和考古发现,金指的是于。
在湖南省张家界博物馆,其镇馆之宝就是国家一级文物虎钮于。
这尊战国青铜于重4.4公斤,高42厘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呈椭圆柱型,中空。顶部中央铸有一只老虎,虎的耳目清晰,张口露齿。尾巴微翘,末端卷曲,造型栩栩如生。虎钮于的壁比较厚,敲击它时发出低沉的声音能传出很远的距离,项羽鸣金收兵敲击的就是于。
但是于和金锣两者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传说中项羽的藏宝是十二面金锣,而不是于呢?音乐研究所专家的一席话点破了其中的奥秘。
试想一下,当地老百姓没有考古知识,完全想象不到于会是什么东西?如果要让这个故事口口相传代代流传下去,就要有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于是,讲故事的人就用另一个响器的名字代替了于,也就是锣。所以,传说中的锣指的是相当于锣的响器――于,而不是我们今天的锣。
这样的结果真的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假设西楚霸王项羽当年在草湾山埋了宝贝刻了藏宝图,那也不会是12面金锣,只能是12个青铜于,但这只是一个假设。
因此民间对于那张藏宝图的解释方法越来越多,有人也怀疑这不是一张完整的图,在山上还有另外一张或者几张,到底这图里还暗含有多少八卦玄机呢?
三、众说纷纭中的探宝解读
两千多年来,时时有人在山上发现该字符,但至今没有人能解开字符的含义。据说明末清初的绍兴著名学者张岱曾在草湾山一住数月,企图解开字符之谜,但终究未能如愿。张岱是明代的文学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晚年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张岱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他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这样一个有大学问、真见识的名家都未能解开字符的奥秘,可见其难度之高。
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藏,还是要回到历史去寻求答案。项羽到底有没有到过绍兴项里村呢?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描述:项梁(项羽叔父)杀人,与籍(项羽)避仇于吴中。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项里村的一些读过《史记》的村民解释说:“《史记》中提到秦始皇曾游历会稽,这个会稽就是我们旁边的会稽山,我们这个村离会稽山也就10几公里。既然《史记》中都提到项羽看到了秦始皇游历会稽山,那项羽在我们村生活过就是有可能的!”
但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教授却指出:“项羽不可能在绍兴项里村生活过。”葛教授介绍说:“《史记》中提到的‘会稽’指的并不是绍兴的会稽山,而是当时的‘会稽郡’,这个郡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分。”
但这也不足以否定项羽在项里村居住过的说法。葛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当时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避难‘吴中’,这个‘吴中’指今天的江苏苏州一带。而苏州在战国时期是为楚国的属地,那里生活着很多楚国的旧部,所以作为楚国大将后代的项羽就在苏州地区避难。而且楚国的旧部在当时苏州地区还很有势力,他们多数都生活在城里,项羽和项梁为了招集起义军马,自然会跟他们在一起。也就是生活在苏州地区,跑到浙江项里村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去招兵买马是不可能的。”
由于神秘符号是基于民间传说推测出来的,专家认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但是有时候民间传说也能提供一个重要的线索,有时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只是需要适当的解读而已。
根据宝藏图的字符,已经有人概括出几句话,将藏宝图的秘密破译了――“庙前庙后三角田头三眼桥头三岔路口有12面金铜锣”。那么这个地址具体在哪儿呢?有一个研究乡村项羽文化多年的村民到山上周边附近考察,最后做出判断,项羽当年埋藏的宝藏可能就在项里村村口的一口枯井下,但枯井早已被新修的水泥马路填平。
这个村民认为,破译句中的“庙前庙后”,就是说宝藏在项羽庙的前后;“三角田头”是在项羽庙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三角的田地;“三眼桥头”的位置起初难倒了他,在村附近找遍了,也没有发现有“三个眼”的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项里村的老者说,村头小河的项羽庙附近有一座3个桥洞的小桥,后来修路拆掉一个洞,于是,“三眼桥头”这句话也迎刃而解了――它就是现在项王庙旁边的只有两个桥洞的小石板桥,桥下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所说的“三岔路口”更好找,就是石板桥附近的一个三岔路,现在被修成了2米多宽的水泥路,贯穿整个村子。
他根据破译的词句,分析出藏宝地点是在村口水泥路的住宅区边上,但他一直也没有去实地挖宝。可能觉得自己只是推测,也没把握吧。不过当项里村的村民得知这个推测的地点后,也是不置可否。有一个村民说他家20世纪80年代在马路边上盖房子时,挖了一米多深的地基,也没有发现有什么金锣。
多少年来,项里村的村民不厌其烦地传说着“项羽宝藏”的故事,但是当“宝藏埋藏点”有了着落时,他们却不为所动,连“挖开马路看一看”的想法都没有。刻有神秘字符的石头依然在草湾山里安静的守候着,它守候着的可能不是一笔宝藏,但一定是有关宝藏的那一份神秘。
转载自《绝版宝藏:寻找最后的宝藏》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