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章(1 / 2)

以阳光法推进性教育

性教育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内容,也取决于态度。如果以阴暗心态进行性教育,非但无成功之希望,反倒留下无尽隐患。因此,我们建议父母与教师们以阳光灿烂的美好心态,公开而彻底地与少男少女谈情论性。这就是阳光法性教育。譬如,在花园里举办专题朗诵会,让少男少女朗诵赞美爱情的诗歌;在学校里举办爱情与婚姻的学术讲座;举办“什么是现代女性?”“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等讨论会或讲演比赛;举办青春交谊舞会等等。这些都属于阳光法性教育活动。试想一下,当少男少女的审美意识被唤醒了,他们怎么会把高贵的感情变成低级趣味?也许,在情感世界里,只有美的轨道才是健康的轨道。

把性交和避孕等知识讲得明明白白

中国性教育的一大失败,就是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躲躲闪闪,似乎以孩子弄不明白为己任。结果,导致了许多少男少女稀里糊涂受到伤害。譬如,我们在访谈中惊讶地发现,这些勇吃禁果的少男少女,几乎不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他们根本不清楚流产对女性身体的伤害,更意识不到传染性病或艾滋病的危险。这不能不说是性教育的严重失职。

造成这一重大失误与性教育观念落后关系密切。许多父母与教师以为,告诉了孩子性交方法与避孕知识,会引诱他们尝试性行为。事实证明,这一看法是错误的。2003年6月1日《参考消息》介绍了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即提供避孕套的高中学生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并不比其他高中生大。研究人员在鼓励学校制定避孕套计划的马萨诸塞州进行调查,将9所提供避孕套的高中学校,与50所不提供避孕套的高中学校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无避孕套计划的高中有49%的学生报告曾经有性行为,而有避孕套计划的高中有42%的学生报告有过性行为。这说明,当了解了有关性知识之后,采取性行为的态度可能会更加谨慎。

我们应当相信少男少女们,当真正懂得了性交和避孕的知识之后,他们会权衡利弊,少做蠢事,尽量减少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伤害。把选择权与决定权交给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尽管他们会为此付出代价,但只有经历了这一切,他们才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鼓励少男少女正常交往

在青少年长大即社会化的过程中,同伴交往乃至与异性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一课。再好的父母和老师也不能代替伙伴的作用。所谓性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学会交往。

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7年在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中发现,64。9%的中小学生父母“不愿意孩子有较亲密的异性朋友”;81。6%的父母“要求孩子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45。3%的父母“为了学习,我要求孩子减少与朋友的交往”;49。3%的父母“怕孩子学坏,所以我严格限制孩子交朋友”等等。毫无疑问,父母们这些干涉或限制的态度,是构成代沟冲突的重要因素。

请父母与老师们回忆一下,您是怎么学会与异性相处的?是仅靠父母的说教?还是靠自己的体验?恐怕绝大多数人是实践出真知。因此,当您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渠道,您怎么让孩子学会交往呢?许多条件很好却难以恋爱结婚的中青年,究其原因,常常发现是青春期里被严格限制与异性交往的缘故。充满爱心的父母们怎能让悲剧重演?

当然,鼓励不等于放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千古名言。我们只是建议父母与教师们,对于少男少女的交往,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怀疑;要多一些引导,少一些限制。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不要大惊小怪。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尊重与信任。

父母应当为孩子做出表率

一谈到性教育,许多父母就在想该怎么对孩子说,实际上,父母怎么做比怎么说更为重要。

做?可能有些父母会疑惑起来,做什么呢?其实,在孩子心目中,父母的行为是最好的性教育楷模。天下父母哪个不是一男一女的结合?哪个不是与孩子关系最亲密的人?孩童时代过家家,孩子们不都在模仿父母的角色吗?这种对父母自觉不自觉的模仿,或许会持续一生。

可是,父母们想到这一点了吗?许多父母亲热时背着孩子,却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这是多么可怕的性楷模表现呀!如今,夫妻离婚的多了。有些离婚者面对孩子痛说对方劣迹,犹如黄河长江,怨恨一泻千里。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播种了仇恨,这样做会扭曲孩子的心灵,使孩子不能正确看待异性,将来会影响下一代的爱情与婚姻。

有责任心而又明智的父母,应当从点点滴滴做起,表现出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助。开放一些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拥抱接吻,更是良好的性教育行为。美国一位女教授把自己生孩子的全过程请人拍录下来,作为将来送给孩子的礼物。可以想像,这将是深刻而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教育。

总之,请父母们记住:你们每时每刻的行为,都在以最自然的也是最有力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是性?什么是爱?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幸福?

♂♀特别提醒:家长应成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老师

“去年,在北京某妇产医院竟有个十岁的小女孩堕胎,成为了当年堕胎年龄最小的女孩。”在宣武区为全区万余名家长开办的性教育“培训班”上,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信息中心主任陈一筠表示,家长才应该是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的“老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