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小调旧时光-第15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1 / 2)

在腹内,停止发育,等到到营养补充上再接着生。在此机能的作用下,方骚在子宫里当了一年的钉子户。

1960年春天,方予之的太太又有任务,到一所机关慰问老干部。她那挺了两年的肚子立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位老干部热泪盈眶:“再饿也不能饿着孕妇!”

老干部说此话时,操的是不知天南地北的外地口音,故而听起来非常有人情味。这句话像魔法一样给方予之太太变来了白面和粉条。子宫里重新开工,把方骚装配完成。

1960年春,被耽误了一年之久的方骚呱呱落地。从出生的一瞬间开始,方予之就听出来,他的这个儿子不同常人。方骚哭出的第一声正是标准音“la”。就像每首乐曲演奏之前都要以这个音为基准调琴一样,方骚在标准音的伴奏中开始了一生。

无疑,这个方骚就是拉赫马尼诺夫。对于那次出生的经历,拉赫玛尼诺夫评价道:“真是把我给吓死了,差点儿给闷死在肚子里。我通过时空穿行进入了那女人的子宫,谁想到死活着不了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耗了一年。”

“真是,就是飞机晚点也不能一耽误一年。”我只能这样说道。

拉赫马尼诺夫继续讲道,自从上次出生开始,方骚就被方予之先生誉为奇才。他在少年时展露的音乐天赋堪比传说中的莫扎特。年仅五岁,就可以弹出柴可夫斯基《四季》的段落,而且在钢琴上信手胡弹出来的旋律竟与拉赫马尼诺夫的小品如出一辙。这让方予之先生惊叹不已,他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但无一例外地向地痞流氓的前途迅猛发展。方予之先生是我国第一代俄罗斯音乐专家,曾经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过学。和我一样,他只爱东欧音乐,并几乎痴迷,这也是拉赫马尼诺夫为何选择他太太子宫的原因。

“您这次找我来,为什么不用上一次的那种方式,从我女朋友的子宫里钻出来呢?”我说,“那样比较能让人接受,不至于吓人一跳。而且我保证,肯定不把您刮下来。”

“你是说你那个走失的女伴?”拉赫马尼诺夫严肃地说:“我绝对不可能由她的子宫出生。用比较专业的话说,我和她之间不兼容。”

我追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但拉赫马尼诺夫本着“实话实说”的原则不予回答。

但除了方予之先生,其他人基本上将方骚视为轻度白痴。他目光呆滞,沉默寡言,手还会不自觉地挠着裤裆,好像阴部瘙痒患者。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方予之陪客聊天,方骚像被福尔马林泡过一样,一动不动地坐在沙发上,看着电扇流口水。他的样子实在让客人很不痛快,只能别过头去不看他。但枯坐了一下午之后,方骚忽然叫了起来:“我有一个发现。”

方予之说:“什么发现?”

方骚指着电扇说:“你看电扇,本来是三个叶子,转起来之后就变成一个大叶子了。”

整整一个下午就发现了这个。客人无言以对,方予之则惊呼道:“我儿子还是哲学家。”

没过几年,惟一欣赏方骚的人死于非命。方予之先生跳楼身亡,原因是所有研究国外音乐的作曲家都被批判,就连俄罗斯学派也不能幸免。方予之先生被叫去交待柴可夫斯基的生活作风问题,他还以为指的是与梅克夫人的关系,但领导深沉地说:

“不,柴可夫斯基是个鸡奸犯。”

很自然,方予之先生也被作为隐藏在我党内部的鸡奸犯揪了出来。尽管生有三子,但这不妨碍鸡奸这一业余爱好。从柴可夫斯基引申到方予之,这也是一次时空穿行。剧院里贴满了黄色大字报,诸如“柴可夫斯基偶发龙阳兴”、“论方予之的反动肛门”之类。在此情况下,方予之选择了自杀。在自杀的方式中,他选择了跳楼。任何想自杀的人都不会在选择自杀方式上卡壳,只有黑哥是个例外。

11八十年代的钟(3)

方予之死于1972年十月的一个凉爽的夜晚,时年五十二岁。当时正是夜里十点,剧团大院基本空无一人,夜空中还残留着夏末的气息,蝙蝠飞来飞去,为填饱肚子做着最后一搏。方予之先生独自一人来到剧团琴房,爬上顶层。琴房是五十年代建造的苏式建筑,一共只有四层,第四层上有一个格外大的钢琴室,并开有阳台。方予之摸黑走了进去,月光之下,屋里影影绰绰。他弹奏了一段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之后,打开阳台门,从栏杆上翻了下去。

现在想想,从四层楼上跳下去摔死确实是强人所难。但没办法,那时候想找一座高一点的楼实在不容易。条件有限啊。美国1929年也有很多破产的资本家跳楼,但是人家跳的都是摩天大楼,保证能把人摔成一摊鼻涕,毫无生还的希望。可见资本主义还是有一些优越性的。

方予之当时就很倒霉,他在空中滑行片刻,飞越了钢琴房、弦乐房、管乐房和传达室,像一记有气无力的定音鼓一样摔倒了地上。着地几秒钟之后,他发现自己还有意识,心想:“坏了,力道不够。”

此时的方予之断了五根肋骨、一条腿骨、一条臂骨,此外还有两处内脏出血和多处软组织挫伤,中度脑震荡自然也不可避免,不过还不影响他思考。血从他的皮肤表面以及腹腔内部滚滚而出。

方予之浑身剧痛,头昏脑涨,四肢无力,叫喊不出。他心想:不行,自杀还未遂,这种下场最惨了,搞得生不如死那是一定的。于是他发挥了有条件要自杀,没有条件也要自杀的精神,奋力又向台阶爬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