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2 / 2)

曹杨鸿吹一声哨子:“喂,先把楼板抬进来,一会,沙三,杨二站到东山墙上,顾林生、乔大站到西山墙上,沙风林在下面绑绳子。”

曹杨鸿晃着大腿:“我本来就是上楼板的,带几个人弄点辛苦钱。你以为我是啊?”

陈家辉说:“我是这样想的,那天的事情——”

曹杨鸿笑笑:“多大的事情啊,溜冰场、小舞厅有几天不打架?不谈。没有天生的,脸上也没有写‘’两个字,你们那天不也是,哈哈!”

陈家辉想想也对。

曹杨鸿说:“分两种,一种是你们这样的,一群吃饱了没有事情做小青年。一种是我们这样的,吃不饱找事情做的小青年。”

陈家辉有些担心:“那我们的事情——”

曹杨鸿的记性真好:“孔令锋呢?以后有什么事情大家互相照顾就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曹杨鸿还算分得清,活计归活计做,混归混。

四个人晃晃悠悠地站在二十四厘米宽、三米高的墙上硬生生地把几百斤重的楼板一块一块地拉上去,有时候陈家辉和沙风林还得站在上升的楼板下面用扁担用力顶着。倘若一个踉跄一个事故就发生了,倘若绳子有一点问题——松了、断了,那下面的陈家辉、沙风林就在劫难逃了。

没有足够的钱只能穷讲究,不讲究连媳妇也娶不到,逼迫这些爱面子的农民铤而走险,在侥幸心理的安慰下冒险闯关。

3

孙阿珍除了天天烧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天天烧香。

事情找上门来,陈绍奇舍不得落地泥灰,用铁铲划到一起用水润湿了再用,这样能省些钱,没有想到一块砖头掉下来砸在他脚上。陈绍奇忍着疼直到晚上才告诉陈保良,陈保良一检查,发现不对头立即送卫生院,x片子显示陈绍奇脚伤属于粉碎性骨折。陈绍奇从来没有到过卫生院,这次来了,陈保良给他做了个全面体检,几天后结论下来了:陈绍奇得了中期肝癌。

陈绍奇并不感到奇怪,他一直忍着疼:“不就是癌症嘛,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该吃过的已经吃过,该玩过的已经玩过。死也死得,活也活得。”

陈保良一家丢下砌房子的事情赶到医院,陈保善一家也来了。

村里说,陈保良家没有钱了,房子切不成的。

陈绍奇说:“治疗需要很多钱,你们就把我带回家,医生在家里,需要住院干什么?保良给我治疗治疗就行!”一番争执之后,多数人服从陈绍奇一个人,所有人服从一个字“钱”。医生看在陈保良的面子上好好地处理一下,给老人打上石膏就拉回家了。陈绍奇就蜷缩在帐篷里,陈保良给他挂水喂药,陈家辉一有空就陪着爷爷说话。

房屋建设恢复正常,耽误一天就得多一天的开销。

上好楼板还需要用铁钎拨正楼板,在楼板与楼板之间刻意空二十三厘米宽的缝隙,小工头指派一个手艺好的瓦匠把砖头两头去掉一点卡在空隙中,陈家辉家就省下几块楼板的钱了。楼板的质量怎样是无法知道的,至于风灾中楼板出事故的记忆只能是记忆!

这样,一层主体结束,毛竹搭建的脚手也跟着高起来,三把瓦刀一齐动手,二层的墙体二天就到顶了。接下来就是木匠的活计,搁桁条、钉椽子,陈保良已经用桐油刷好桁条、椽子,这样做可以防开裂防虫子蛀。

搁桁条的时候,堂屋正中的一根叫“正梁”,安排在最后安装,叫做“上梁”。“上梁”是大事,陈保良家上梁那天,清晨下了一场小雨,遇到下雨就是“雨浇梁”,很吉利的预兆,一家人喜欢不已。孙阿珍娘家置办了盒担,木质的方形盒担上有鲤鱼、猪头、公鸡,“六只眼”是必不可少的贺礼,红绿绸带,金花也不能少。陈保良将“六只眼”供奉在堂屋里的供桌上。炮竹一响,泥瓦匠、木匠说着“鸽子”,捧着正梁爬上去安装,将红绿绸带和金花安放在正梁两端下方,金花下方的墙上贴上对联“竖柱恰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微星。”木匠瓦匠说着一些吉利的话语,向下方凑热闹的左邻右居扔馒头、糕点、糖果。

当瓦匠把墙壁粉刷好了,木匠的活计基本差不多了,盖瓦封脊、粉刷就简单多了。木匠安装好窗扇、大门、房门之后主屋就算竣工了。

瓦木匠开始在院子东边搭建二间厨房,修建院墙、简单的门楼,最后,电工拉线装灯。

陈保良一家人,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总算有了新家了陈保良、孙阿珍、陈家辉望着自家的楼房一种自豪感由然而生,终于坐上楼房了。

陈绍奇这几天精神特别好,他对陈家辉说:“小辉啊,我从来没有住过楼房,你把我驮到楼上看看!”陈家辉轻轻地将陈绍奇背到楼上,陈绍奇一米八的个子,病得瘦骨嶙峋的,趴在陈家辉身上轻飘飘的。

4

陈绍奇要下来:“来,放我下来。保良,来,你和小辉扶着我,我要站在楼上看!”陈保良、陈家辉什么话都说不出来,默默地扶着老人,陈绍奇抬起头,深情地望着楼梯、楼板、远方……脸上无限的自豪:“这就是楼房,我们家终于有楼房了!”

“拿二胡来!”陈绍奇说。在陈家辉的印象中,爷爷很久没有拉二胡了。爷爷满身大汗,他坐下来,陈保良、陈家辉扶着他,枯瘦的手指在弦子滑动着,一曲《万马奔腾》飘满新屋子。

经过窦兰珍几次跑来跑去,两家人也见了面,婚事很快就定下来:端午节前订婚。男方给女方彩金6600元,耳环、戒指、项链三金齐全,衣服2套,酒席不少于6桌。这是凤城农村当时订婚的中档水准,陈家辉一家很爽快地答应下来。

孙阿珍到三清寺烧香磕头,央请罗大师算了算,确定农历四月十六是黄道吉日,宜嫁娶,于是孙阿珍开始张罗起订婚事情来。

造房子的时候用光积蓄还亏空几千元,钱成了问题。孙阿珍就跑到娘家去哭穷。

孙阿珍对她哥哥说:“亲帮亲,邻帮邻。大哥,你这几年没有什么大建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