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章(2 / 2)

陈家辉骑着自行车口哨吹得抑扬顿挫的,跟着张小渔收鸭毛鹅毛。

转眼就快到李秋燕爸妈“六七”的祭日,苏北农村“六七”是大祭日,李秋燕不懂这些乡俗,一切事宜该由外婆做主,李秋燕的大伯李荣贵、叔叔李荣华,韩师娘、韩平、舅舅一并照应打理着。

“六七”那天几乎附近村镇的厨子、和尚、唱班都来到桃花渡,整个桃花渡就像节日一般热闹,唢呐、木鱼声声,十多户人家都在忙“六七”的事情。

乡村的空气中弥漫着纸钱和红烧肉的味道。

李秋燕家房子刚刚建好,外婆忌讳在新屋里摆放骨灰盒。灵堂就设在外面,用几根旧木头把一块硕大的塑料布支起来,就算是灵堂了。风一吹塑料布东倒西歪地摇着,哗哗的响着,为丧事增添几分悲哀的气氛。朝南摆着两张八仙桌,东面的八仙桌上供着李秋燕爸妈骨灰盒。正前方放着三张八仙桌,主事的和尚坐中间那张正台,两边稍稍斜着成八字形放着两张桌子,桌子上摆着香烛、木鱼、经书,三四个小和尚低头垂目,围着桌子坐着很淡然地念着《金刚经》、《般若多罗密》,清脆的木鱼声懒洋洋地响着。这样的佛事一般会用到《地藏经》,而一般和尚不会傻到会读诵49部来赚一点辛苦钱的,选一段《地藏菩萨本愿经》念念就不错了,一般人不懂什么经文也不会计较,只要和尚念经就行。

李家一些近处、远处的亲戚、朋友都来了,夹一刀黄纸、再出些人情钱,一家二十、三十的。赵敏很忙没有来,就托人送来一百元钱,又打发个蹬三轮车的送来一个花圈。小学校长张青云也送来三十元,凡是有学生死亡的家庭,张青云都亲自把镇教办的心意送到各家,并安慰:“死者就死去了,活着的人还要生活。”或者“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陈家辉、张小渔、孔令锋、黄庆标、周素萍来了,郭悠悠、肖玉函也来了,安慰着李秋燕、李秋玲。

李秋燕、李秋玲戴着麻布帽子,一小块白布缝着帽顶上,穿一身麻布孝服,臂膀上带着黑布挽带,腰里系着根草绳,哭丧棒插在草绳里。

要得俏一身孝,姐妹俩楚楚可怜的样子很美丽。

第八章桃花渡桃花飞

题字:李秋燕呼吸急促起来,说不出话来,只是嗯嗯呀呀的呢喃着。她感觉自己一下变得柔若无骨,瘫软在陈家辉怀里。她感到从头顶到脚丫犹如浸泡在特醇的香醋之中,腾云驾雾一般,整个人儿在飘着,每一寸皮肤都像通了电似的,麻麻酥酥的,浑身上下火热火热的,任由陈家辉湿湿地吻着,她仰着脸迎合着。

月光柔若春水,裹着一对相爱的人儿,桃花片片飞落,落在他们的身上、心上。

1

李秋燕、李秋玲忙里忙外地听着外婆和主事和尚的安排,一次一次地跪拜,姐妹俩一次一次地伤心流泪。

乡村的丧事一直很繁杂,由于这大灾大难的就省去了很多繁文缛节,但是必要的环节是不能省的,据说省掉就是对死者的不敬。李家父母死于非命,没有来得及“烧千张”,就在“六七”补这一仪式:李秋燕跪着烧纸钱,边烧边向火堆里扯一根长长的线,这根线不能断,断了就失去和阴阳间的联系,线断了亡人也不会收到冥币的。下午时分举行下葬仪式,亲友来齐了就安葬亡灵,舅舅刘正洵早就托三清寺的罗大师在村子东边的李家自留地里看好了一地方,安排土公挖好坑。刘正洵接过李秋燕捧来的托盘举行执钉仪式(传统仪式,因为偶有发生虐待妻子致死或将休克的人活埋的事情发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风城一代,亡人为女性,在钉棺材盖的时候,第一根棺材钉必须由女方长兄钉下去,一是检查亡人是否正常死亡,二是防止发生将未亡人钉入棺材。实行火化制度之后,这一仪式继续保留,以示对女方的尊重),李秋燕是长女,赤着脚手里捧着“粮酒坛子”(本来是死者长孙捧的,李家无孙辈),李姓本家抬着李秋燕爸妈的骨灰箱一路狂奔,边跑边说:“跑得快发得快,跑得快发得快。”

土公在坑里接了骨灰盒、粮酒坛子,把这两样东西一起放在一口缸里,再用一口缸倒扣着,涂上水泥密封起来。众亲友围着坑顺时针转圈,一边转一边往坑里扔着硬币,三圈之后就要回去,不准回头。李秋燕、李秋玲扔下哭丧棒,和外婆、雨淇走在乡村的石子路上,李秋燕、李秋玲是赤着脚的,和尚说这样叫孝顺、报恩。李秋燕、李秋玲,刘雨淇三人一路上跑着哭得差点晕死过去。回到家进门必须跳过火盆,算是消灾。

太阳下山之前,李家亲友一行人开始送魂,把死人的亡魂送到西天,李秋燕捧着“亡人牌位”同样也要赤着脚,李荣华、李荣贵抬着个箩筐,箩筐里装着个草人和一堆冥币、死者生前的零星用品,后面跟着众亲友,和尚念着经敲打着法器,三四十个人的队伍一直向西,在西边的一个三岔路口停下来,拜上几拜就将冥币和草人一燃,这时候和尚诵经的声音和李秋燕、李秋玲、刘雨淇、外婆的哭声响成一片。主事和尚喊一声:“走吧,走吧!不要回头。”众人头也不回往家奔去。

火化了纸扎的房屋车马,其中门厅、厨房、厢房、马厩、客厅、卧室一应俱全。

在不远处的岔路口,摆上一桌饭菜,专供孤魂野鬼享用。

丧事办到这个时候就算是打散了。

打发了亲友、和尚,舅舅把账目交给李秋零:“玲玲,酒水钱、请和尚的费用加上土公封赏、执钉封赏一共花了1200元,人情钱收了1390元,这是剩下的钱还有190元。”舅舅指着明细账。

外婆拿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这里是180元,这是10个红封儿,一个里头封着一元的封赏钱,丧事封赏要单数,凡是借人家的桌凳、锅碗东西的归还的时候都要打赏,这是风俗,见红为大,这次办丧事一共向十户人家借了东西,都要封赏的,不然会触人家霉头的。今天没有时间了,明天送给人家。”

“外婆暂时留在这里陪你们姐妹俩,等秋燕身子好了再说。”外婆搂着姐妹俩。

刘雨淇一直陪着李秋玲,一天东奔西走,二个小女孩累得不行,雨淇倚靠着奶奶睡着了,李秋燕也想睡却怎么也睡不着,她努力地想着爸爸妈妈,眼睛迷糊起来。

刘正洵带着林秀红、刘雨淇回去了,屋子里安静下来。

窗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