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的小说世界是独具魅力的。现实与想像,回忆与梦幻,意识的流动,奇想的横插,音乐的伴奏;追溯、预言、直感、推测,唐突离奇的情节,话里话外的深意,村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进退有据,潇洒有致。(付秀莹:《我和梦有个约会》,第278页)
想看书来
村上春树“热”在中国(4)
——说起村上最有名的小说自然非《挪威的森林》莫属。不过在这本小说最火的时候,我对书摊上抛来的媚眼视而不见,对周围人大谈特谈充耳不闻,想到自己既非小资又不标榜小资,更不乐意在人人追捧村上的时候做一个跟屁虫,总之由于对跟风和流行的怀疑和抵抗,我是直到2000年尘埃落定后才买了一本来看。如今判断一本小说的方法很直接很简单,如果能够让你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而且掩卷尚可思,基本可以肯定是不错的小说。虽然对于小说的阅读标准已简化至斯,但毕竟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有通幽曲径,有潺潺溪流,也有峭壁悬崖。信步走去,风光无限。(刘延红:《写给青春的墓志铭》,第35页)
——没由来的,很喜欢村上的文字。只是觉得在我们这个年龄里面应该读他的东西,就像我们应该呼吸,应该恋爱,虽然也许有人并不恋爱。(张羽:《井的深处·冰样的清风》,第183页)
——还是那个叫村上的作家,那么笃定地写那些“被上帝抛弃”的边缘人,写他们青春的悲哀,无聊的人生,梦想的幻灭,灵魂的悸动……他敏锐地洞悉到了,在人性的最深处总会有一处一丝阳光也照不到的黑暗罅隙。他在用他的小说告诉我们,某些生命体验是人类共通的。王尔德说:“如今是这样的年代,读得太多而没时间欣赏,写得太多而没时间思想。”不知何时,村上的文字却悄然滑进了我的内心,用他那敏感纤细的触觉,给了我们一场美丽的臆想。(张妤洁:《在清醒与幻想的夹缝中游移》,第175页)
——不知为什么我总喜欢在深夜读村上春树的书。夜深人静,只有枕边的台灯散出幽幽的黄色光晕,同伴在深沉的睡梦中发出深沉而悠长的呼吸声,我被书中的一种久违而切近的韵味深深吸引着,我想努力从那种意境中寻找一个词语来表达它。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一个人找一个无人的角落独处。我喜欢那种寂静无声的感觉,抬头望天边的白云悠然飘过,听耳边的风轻轻吟唱,我就是云我就是风,孤独而自在。那仿佛是一种久违的感觉了,它在这个漆黑的静静深夜从心底缓缓泛起,毫无前兆。那是列克星敦的幽灵在向我召唤,那是村上春树的笔触在我心灵深处划过的声音。它像一只纤纤玉手轻轻抚过我的心弦,轻微的震颤令我陶醉不已。(李成强:《回归孤独》,第215页)
好了,不再引用了,再引用下去不知是我的文章还是谁的文章了。不过以上这些引用,已经为我们大致勾勒出了村上春树在中国的形象,传达出了村上作品是以怎样细腻的文学之美抚慰着读者的心灵。
村上春树“美”在中国(1)
记得前年在东京同村上见面时,他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读者看我的书的过程中产生同感或共鸣,那就是拥有和我同样的世界。”那个世界无疑是以文学之美构成的。那么具体说来是由哪些美的要素构成的呢?结合上述读者的感受来看,我想是否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即文字之美、孤独之美、隐喻之美和深刻之美。
文字之美
2002年6月我委托同事以我所在的外语学院116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可选多项)。结果显示,116人之中没读过村上的仅11人,读过的人里读过《挪威的森林》的为93人,其次为《舞!舞!舞!》(18人),再次为《寻羊冒险记》(16人)。关于读的起因,“朋友介绍”最多,为45人,约占38?郾8%,其次为“想了解日本文学”,为32人,占27?郾6%,再次为“媒体宣传”,为24人,占20?郾7%。分十三项问及喜欢的原因,依次为:(1)“提供了认识世界和生活的另一种视角和方法”55人,占47?郾4%;(2)“翻译得好”44人,占37?郾9%;(3)“对孤独和寂寞情怀、感觉的共鸣或契合”42人,占36?郾2%;(4)“气氛、韵味别致”37人,31?郾9%;(5)“文笔优美”36人,31%;(6)“对日本文学日本文化有兴趣”20人,17?郾2%;(7)“主题深刻立意新颖”17人,14?郾7%;(8)“情节有趣构思奇特”15人,12?郾9%;(9)“不像印象中的或传统的日本小说”14人,12?郾1%;(10)“小资情调”11人,9?郾5%;其他问项有“对主人公生活模式的认同或欣赏”、“好玩”、“酷”等。分11项问及不喜欢的原因,依次为:(1)“逃避现实、遁世倾向”35人,30?郾2%;(2)“被动、消极、颓废”33人,28?郾4%;(3)“主人公精神空虚胸无大志”26人,22?郾4%;(4)“自恋、自闭倾向”22人,19%;(5)“过于追求自我”13人,11?郾2%;(6)“总的来说不喜欢日本文学”12人,10?郾3%;(7)“感觉错位”11人,9?郾5%;(8)“情节单一、模式化”9人,7?郾8%。以及“故事荒诞,读不懂”7人,6%、“黄”5人,4?郾3%等。
不用说,这里面包含种种样样的信息,堪可从许许多多方面解读。其中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喜欢的原因”之中位居第二的“翻译得好”和第五的“文笔优美”,两项相加,远远高于第一位的“提供了认识世界和生活的另一种视角和方法”。这两项实质上是一回事,即对文字之美或辞章之美或行文之美或语言风格之美的关注和肯定。换言之,多数人是因为文字之美才喜欢村上作品的。毕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艺术,离开了文字之美,也就无所谓文学。
这里所说的文字之美当然不仅仅指优美、华美、“美辞丽句”等通常意义上的美,而主要指文本的独特性。文本的独特性是文学最可宝贵的品格。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