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也是吸引东亚读者的重要元素。
下面再回到中国上面来,继续谈“村上春树在中国”。
王小波曾经和他的哥哥谈起过:人一生的追求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追求的是力,也就是对世界的理解和控制,比如那些政客、商贾、科学家;另一类追求的则是美,它是一种细腻的情绪,就像大海抚慰人的心灵。提起村上春树,大凡读过他的人都可以谈起许许多多。其中最具魅力的,我觉得不妨根据王小波这段话概括成具有能够给人的心灵以抚慰的细腻的文学之美。关于这点,我已在多种场合啰唆了不少,大家在这里与其再次听我这个作为翻译匠或可滥竽充数而作为评论家显然捉襟见肘的半大老头儿再次自鸣得意老生常谈,不如直接听听来自读者本身的感性声音或许更能感同身受和得到启发。我基本不上网,这里所说的读者声音选自读者来信和村上迷们自己写的一本书——《相约挪威的森林》(以下简称《相约》),这是北京雷世文博士主编的据说由硕士博士村上迷们分头写的优美的感性文字,华夏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下面就请允许我从信中和这本书中选择几段。
村上春树“热”在中国(3)
——喜欢村上春树之前,我喜爱过许多作家:张爱玲、王朔、莫言、海明威、梅里美……然而惟有村上春树才让我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喜爱之情。我曾尝试将村上归入某个文学派别,最后却发现村上只属于他自己,只存在于他自身。主人公的对话看似平淡却暗起波澜,一个精微的描写看似微不足道却隐喻深广。村上似乎一直以那种平淡的近乎绝望的语言叙述汹涌澎湃的东西,这一点让我喜欢。(卜一,高二,十六岁,湖北十堰,2003?郾11)
——我最喜欢的作品是《舞!舞!舞!》不是《挪威的森林》,已经看了不下五次,每次都有更深一步的感受。……看村上才华横溢的作品,就像和一个最亲密的朋友倾谈心事,倾诉烦恼。沉迷其中,我便可以暂时忘却世俗的一切,享受一个完全自我,享受孤独,享受寂寞。真的,看村上的作品简直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而您的精彩翻译使村上的才华展示得更加淋漓尽致。(徐淑慧,高三,广东南海,2004?郾4)
以上来自两个高中生,一个男生,高二;一个女生,高三。
——……《且听风吟》更是将作者忧郁的气质表现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我觉得文中内容好比一幅纯净的山水画那样美不胜收,令我终生难忘。我至今已将其完完整整读了六遍,但每次打开这本书时,感觉依然如同出水芙蓉一般清新脱俗,沁人心脾,让我挖掘到了自己生活中不曾出现的真实感和踏实感。可以说,《且听风吟》是迄今为止阅读到的最美的文章,也将成为我一生的最爱。(潘明辉,大一,上海长宁区,2004?郾12)
——有时想想,觉得上帝还是眷顾我们这些孤独的人的嘛,所以才有了村上先生这样的作家。如果要用什么形容的话,我认为应该可以用上帝的杰作来形容村上。在欣赏他的作品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我的存在。是的,我确确实实存在于这个世间。(唐秋宁,大学毕业,保险公司职员,南宁,2002?郾11)
以上一位是大一学生,男孩,一位是公司白领(小资),女孩。
——我是一个和村上春树同龄的中年人。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我对他的作品有着一种特别的推崇和喜爱。他在作品中透露出的那种悠悠情思和人生态度的恬淡豁达每每引起我的共鸣。它不仅引领我对青春年华的感伤情怀产生无边的追忆,更引领我对人生的孤独无奈产生一种超然洒脱的处置心态。尤其让我陶醉其中的是他作品中对人物、对环境氛围的精彩描述……而这一切,又都依赖于您的同样精彩的翻译文本。(李胜英,话剧团编剧,上海,2003?郾3)
——我先看到《挪威的森林》,接着读了《海边的卡夫卡》,于是尽可能把二十一本文集买到手。每一本拿起来便不忍放下。其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其极洗练的文字和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更在于其艺术形象背后对人生的终极思考。(曾志开,退休理工教授,长沙,2004?郾8)
请大家猜猜写下这段话的人多少岁?八十五岁!写这封信时八十三岁,今年八十五岁!是读者来信中的首席长者。不仅写信,还上网,在网上有自己的网站,还给我发了e?鄄mail。说实话,我还从没接过如此年长的老先生的信,很有些诚惶诚恐,赶紧回信。不过我至今仍没理解他后来信中所说的自己久未破解的心头迷雾因了村上而豁然开朗(大意)究竟指的什么。当然,我想八十五岁的老先生仍对村上爱不释手并且买全了村上文集的人绝不至于成千上万,事实上这样的信我接到的也仅此一封。但不管怎样,村上的影响从十八岁一举推进到了八十三岁。
下面再从上面提到的《相约挪威的森林》中硕士博士们的文章中选择几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