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科幻小说>再创新大明> 第七十三章 功亏一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三章 功亏一篑(2 / 2)

明朝宝钞发行之后,为了保证能够畅通使用,政府严令禁止民间不得以金银交易,但是准许铜钱与宝钞兼行流通。规定百文以下的交易只能使用铜钱,但是政府的收支则全部用宝钞来支付。

明代发行宝钞因为没有储备金,数量不受限制。因此,宝钞自发行之后价格就持续跌落,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十月,两浙地区宝钞一贯只能折铜钱250文,钞值比官方规定的已经下降了75%。四年之后,浙江、江西、闽广一带,宝钞一贯仅值铜钱160文,贬值达到了84%。沿海地区已经普遍使用白银,到洪武三十年(1397),杭州一带的商人,不论货物贵贱,都一律以金银定价。这说明?在洪武末年宝钞的流通就已经发生了停滞。

到永乐年间(1403-1424),因为朱棣五次北伐蒙古、营建并迁都北京,以及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这些活动都浩费巨大,财政的亏空全靠印钞来弥补,这就更加速了宝钞的贬值,《明史》中说“由是钞法益滞不行”。明政府就以政权的力量强力推行宝钞的流通,规定百姓买盐、赎罪、商人缴纳摊税、商税等,都要用宝钞缴纳,但是收效甚微。洪熙、宣德年间还有百文的小钞流通,到成化、弘治年间就只有一贯的大钞了。实际上,正统以后,宝钞在社会上已经不流通了,只有官吏以及军士的俸饷,还有一部分折钞发放。

朱元璋为了把大明宝钞推上高位,还专门把其作为赏赐,分发给有功之臣。在以往的记录中,如果有大臣获得军功或者赈灾有功,都会被赏一些金银和古董,但朱元璋却把宝钞大量的赏赐给他们,以此来抬高大明宝钞的地位和流通度。甚至,在一些外国使臣前来朝拜的时候,他也会赏赐给这些人大明宝钞。

此外,朝廷还会用大明宝钞购买粮食,用于赈灾救援,为了推动宝钞流通,官方还规定纸币要交税,成年人按月缴一斤盐,一贯纳纱,小孩子减半,地方在进行粮食交易的时候也规定用宝钞,违反者重罚,至此,整个市场上的大明宝钞流通量巨大。到了1377年的时候,朝廷又开始令各布政司宝泉局重新开始恢复小钱的铸造,此后市面上出现了两种形式货币共存的局面。

一般情况下,如果朝廷把纸币作为市面上唯一的货币形式进行流通,是不会出现纸币贬值的情况的,尤其是官方指定纸币作为民间买卖的唯一货币,即便是老百姓对于纸质货币的价值有一定的顾虑和忧心,这也无法撼动官方货币的根基和地位。

可问题就出在了它不具备唯一性的。在大明宝钞流通的同时,小钱再次发行,这还不算完,还有其他货币形式在市场上也抢占了一杯羹,它就是白银。

白银作为货币古来有之,不足为奇,但在宋朝的时候,白银并非货币,它是以一种金属制品在市面上存在的,也是在底层那些民间区域,才有拿白银买卖的行为存在。因为老百姓始终觉得白银的价值就在眼前,就算社会动荡,外加各种因素,也不会对这种金属货币造成过大的冲击,所以,当它摇身变作纸币的竞争对手后,纸币被瞬间击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相比于不可控的纸币,白银除了重量沉没有任何缺点,所以结果很明显,纸币败北。

大明宝钞”一瞬”即逝的背后有何玄机?虽然说纸币的优势在于便捷,方便携带,但是在那样一个统计数据滞后的历史时期,官方也很难做到市面上发行的纸币跟国家的真实财富合理匹配,一不小心发行数量过多,就会出现大明宝钞滑铁卢式的贬值。

在发行之初,一贯宝钞跟一两白银的价值是相等的,可以是到了朱元璋驾崩之前,三五贯宝钞才能兑换出一两白银。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一直到永乐中期的时候,一千贯宝钞才能换来十二两的白银,这种贬值速度已经让老百姓有些惶恐,之后的正统元年,一千贯宝钞的价值跟一两白银是一样的。

结果呢?大明宝钞基本上就跟废纸没有太多的差别了,官方也抵挡不住贬值的纸币推行政策失败的态势,于是下令回收大明宝钞。景泰元年,也就是1450年,官方明令禁止宝钞的印制,仅仅持续五年,令人不解的是随后又启用了大明宝钞。虽说是再次回归市场,但大明宝钞的价值可是天壤之别,在成化初年的时候,一贯宝钞跟二文钱的价值是划等号的,这个换购比跟最初设定的能换一千文没有任何可比性,所以老百姓对大明宝钞置之不理。

朝廷当然不想看着自己印制出来的大明宝钞毁于一旦,于是在其处于竞争劣势的档口,朝廷下令:限制白银流入市面。朝廷以为这样一来就能缓解纸币不被重视不被认可的尴尬局面,可真真应了那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大明宝钞一路下滑的价值让人看了心惊肉跳,在经过了垂死挣扎之后,最终大明宝钞功亏一篑,最终被赶出了市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