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震元掌八十一掌教完以后,姜如望便不来七里沟,只叮嘱杨应尾每日自行习练。
在第五日的清晨,杨应尾又如往常一般来到七里沟,见沟中已站了一人,身材魁伟,大眼浓眉,两鬓风霜,正是二师伯王驰威。自第一天王驰威将他领上山后,杨应尾便再也没有见过他,问了大师伯几次,只说是已下山去处理些事情。
三月未见,杨应尾着实有些想念,在他的心中,这两位师伯都如同义父的亲兄弟一般,一声“二师伯”喊得亲切异常。
王驰威看他一眼,目光中尽是慈祥。他师兄弟三人关系极好,他又与王一鸣年岁相当,更是无话不谈,自王一鸣失踪之后,他伤心至极,忽忽如狂,下山寻过数十次,师父和师哥都是修真之士,道家讲究心性自然,也不劝他。崆峒派的事务繁多,师父经常闭关清修,玄圣宫的日常事务,大多都是由师哥料理,故而寻找王一鸣的事情,就由王驰威担待下来。
王驰威与杨应尾闲谈几句,便让他跪下磕了三个头。杨应尾此时已经明白,磕这三个头是崆峒派的规矩,但凡除师父以外的人传授武技,都需要磕三个头行半师之礼。
杨应尾听王瑛曾经说过,这位二师伯因不分心崆峒派的门内事务,武功极高,七伤拳更是炉火纯青,大师伯偶尔谈起,都自承武功早已不及这二师弟了。现在见二师伯要传授七伤拳,不由得心中撞鹿,脸上表情更是跃跃欲试。
少年人的心思,王驰威怎会不明白?当下他朗声吟道:“五行之气调阴阳,损心催肺伤肝肠,藏离精shi意恍惚,三焦齐逆兮魄飞扬!”杨应尾拍手叫好,说道:“二师伯,七伤拳如此厉害!能让对手五脏六腑俱受损伤。”
王驰威微微一笑说道:“你错了,‘五行之气调阴阳,损心催肺伤肝肠,藏离精shi意恍惚,三焦齐逆兮魄飞扬’说的不是对手,而是自身。”唬得杨应尾心头一震,脸上色变,半晌说不出话来,耳听得二师伯继续说道:“人体内皆有阴阳二气,金木水火土五行,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肝属木,一练七伤,七者皆伤,这是七伤拳这套拳法的名字由来之一。”
杨应尾闻听,仔细地看了看王驰威的面色,继而问道:“二师伯,倘若是这样,那为什么还要练习?我看二师伯五脏六腑不似有甚损伤。”就这一点,杨应尾倒是可以确定,他自从学习了胡青牛的医经之后,若论医术之精,医学造诣,可以说是海内独步,“望闻问切”于他而言,只是最基本的末伎而已。
“七伤拳习成之后,每一拳击出有七股不同劲力,或刚猛、或阴柔,或刚中柔,或柔中刚,或斜刺,或直行,或内卷,七种劲力,层次分明,对手需抵挡这不同的七种劲道,确实威力奇大。”王弛威继续说道,“七层劲力,各有所出,亦各有所指。人有三魂七魄,震元掌伤魂,七伤拳动魄,哪七魄?‘吞贼’、‘尸狗’、‘除秽’、‘臭肺’、‘雀阴’、‘非毒’、‘伏矢’。拳劲及身,对手七魄皆伤,此七伤拳名由来之二。”
杨应尾眉毛微蹙,想了想说道:“如只能先伤己再伤人,那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应该不会成为名满江湖的绝技,定是有什么法子能让习练者无损。”
王弛威眼中露出一丝赞许神色,点头说道:“尾儿,七伤拳每习练一次,五脏六腑便受损一次,除非内力浑厚坚实,能抵御习练中的拳劲反噬之力。所以,欲练七伤拳,先修内功,你机缘巧合,练成了九阳神功,内功已扎得异常坚实,从今日起,我们爷俩花费七天时间,学了这套七伤拳法。”
杨应尾听二师伯说七天时间,要自己学会这崆峒三绝技之一的七伤拳,顿时觉得匪夷所思,张大嘴巴竟合不起来。
最终杨应尾还是关起了嘴巴,跟着二师伯学七伤拳,七里沟旁有许多生长了几十年的柏树,因常年得阳光照射,长得高大挺拔。王驰威命他以拳击树,杨应尾运起气力,一拳捣去,那两丈高的柏树被他拦腰击断,上半截树干倒将下来,压到其它的柏树上,树枝折断,哗啦啦响个不住。杨应尾自己吓了一跳,不知道自己力气什么变得这么大,竟然可以一拳断树,他却不知自己修练震元掌三月,他体内的九阳神功的内劲,已到了可随意驱使收发由心的境界,完全不是内劲在体内随意游走之时了。
就如世间有很多不第士子,腹中千般学问,胸有万种谋略,说起来口若悬河,考下来名落孙山,为何?只因学不知用,更不致用,而一旦得开窍
(本章未完,请翻页)
顿悟,其腹中所学,便能得充分展示。震元掌为天下绝学,内中含道家真义,就如同打开杨应尾内劲潜力的一把钥匙,使这个浑浑噩噩的小子已踏入一流高手境界而不自知。
王驰威走到另一株树旁,稍一凝气,右拳如雷霆般击中树干,那树毫不动摇。杨应尾好生疑惑,眼见二师伯拳如奔雷,中树之后,沟中无风,连树叶都无一丝晃动。王驰威再出一拳,如杨应尾方才一样,树干拦腰折断,杨应尾伸头去看,如上次一般,大树的脉络俱已震断,不由得啧啧叹服。
七伤拳不重招式,只看劲力运用,王驰威教他运气、守意、搭桥、起劲之法,如何包裹、如何分层、如何内脏生力、如何留而不往、如何发劲于外。杨应尾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非常熟悉,人又聪明,内力浑厚,七天之后,已有小成。此时他以拳击树,就如王驰威一般,七伤拳一出,树干丝毫不动,而内中脉络均已震断,只是在七种力道的分配与控制,尚有欠缺而已。
又过了半个月,震元掌与七伤拳,杨应尾已练得纯熟。这段时间因为练功,他无暇旁顾,现在终于闲了下来,便觉得百无聊赖,一想起父母和义父,杨应尾更是如坐针毡。
这天夜里,杨应尾在床上翻来滚去辗转不眠,便想着明天去禀明师祖和二位师伯,要下山去找寻义父并寻机报父母之仇。他心中计议一定,越发睡不着了,于是干脆披衣起床,出门信步而游,趁着今夜云薄月明,好好看看义父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崆峒为六盘山支脉,轩辕黄帝曾亲临问道广成子于此山,而后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玄圣宫坐落在主峰马鬃山山腰之上,进了山门之后,共有三重院落。
第一层灵官殿,左右钟鼓楼。第二层玉皇殿,东文昌殿,西药王殿。三清殿在第三进院落,东北布三官、财神二殿,西北有娘娘殿并观音殿。再往东半里许,便是观中众人的寮房,自寮房往右的路径,便是去往七里沟,杨应尾这三四个月,在这条路走了上百回,左手边还有一条小径,他从未走过,心中好奇,便沿着左边的小路拾阶而上。
走了三里多地,隐约可见一处宫殿,杨应尾走近前一看,宫殿正中有“老君殿”三个大字。杨应尾不明白,为什么有了三清殿,另外还单独建一个老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