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兴亡史-第二章:大西军余部出川入云贵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玄幻魔法>南明兴亡史> 第二章:大西军余部出川入云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大西军余部出川入云贵(2 / 2)

汪兆麟,又作汪兆龄,安庆桐城(今属安徽)人,当为明末贡生出身。根据有关记载,汪兆麟崇祯十四年(1641)归附张献忠,传为张婿,以智谋受信任,崇祯十七年被任为左丞相。他曾向张献忠提出建议:“江南未可图”,“必先得蜀以为根本”,“根本既固,然后北伐,四征天下,不足定也。”张献忠采纳了这条建议。由此可见汪兆麟对大军早期事业并非毫无贡献。但汪兆麟其性格好杀,处处迎合张献忠的喜杀嗜好。他挑拨离间农民军内部团结,使大西军将士万人被杀,在定都成都后人人自危。这使四将军有足够的理由,把大西国政权在四川失败的责任归罪至汪兆麟。

在这次军事联席会议上,四将军宣布处死左丞相汪兆麟。汪兆麟自是不服,表示:先王在时,以我为东阁大学士,“总决诸事”。先王不在,大西军诸事亦当听令于我。今先王尸骨未寒,尔等欲杀我,与叛乱何异?四将军则指责汪兆麟“凡献忠所用酷刑,皆兆龄导场之,所以杀万计,军中久积恨。”最后让“能奇引弓射杀之。”四将军随后传谕各营:“各宜同心协力,共扶幼主,克成大事。”“传谕之后,欢声满营……各营帖然。”

根据这一记载,在四将军杀汪兆麟后,陈皇后及其所生张献忠的“太子”尚在大西军中,被四将军作为“幼主”来拥戴。但在这次联席军事会议上,陈皇后显然采取了支持汪兆麟的立场,这就为她以后的死,埋下了种因。因为陈皇后虽空有“皇后”的名号,手中并无兵权,与四将军又不能同心,张献忠死后,无人能保护她。

重庆军事会议之后,大西军继续向贵州方向转移,当他们行军至遵义桃园洞时,据有关记载,四将军又发动了一场兵变,将陈皇后及张献忠原立幼太子放火烧死。至于这后一场兵变何以发生?其原因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陈皇后试图利用幼主母亲的身份,掌握大西军的军权;二则是孙可望的篡权野心,得到了另外三位将军的支持。但从道义上来说,这四位将军是张献忠的“义子”,那么陈皇后便是他们的“养母”,他们如此对待陈皇后,显然于道义有亏,且同时被烧死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的幼主,年龄最多不会超过3岁,所以此举实有欺侮弧儿寡母之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西军要终走上联明抗清的道路,又不能不放弃张献忠的血统,而拥戴有朱氏血统的永历王朝。因此这又是不得不然的事。

经桃源洞兵变后,大西军余部攻克遵义,顺治四年(永历元年、1647年)三月,抵达贵阳附近的定番。大西军的四位将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奇能,在这里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讨论日后的战略方向。当时大西军面临的形势是:满清王朝已建立,行“雉发令”,并诉诸武力征服华夏,时“杨州八日”、“嘉定三屠”等惨案的发生,极大地激起了汉族的反清意志,国内民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大西军如要?生存,必须适应形势变化,联南明势力抗清。而孙可望政治目光短浅,不知变化,在会上力主出兵广西,继续与南明军队作战,称藩于滇、黔、楚、蜀,失利则逃往南海。李定国则主张大西军西进云南,建立根据地,联明抗清。他说:当前清军大举进攻,闯王血溅九宫山,老万岁中箭身亡,我们与清军有不共戴天之仇。大敌当前,如果再与明军厮杀,只会使清军渔翁得利。当务之急在于联明抗清,否则只有死路一条。李定国的建议得到与会大多数将领的赞成,但孙可望则固持已见,只想保住所得土地,对李定国的建议无动于衷。李定国愤怒表示:亡命南海只是死路一条,那还不如当场死去。旋即拔剑自刺。剑被众将夺下,以战旗为之裹伤。众将一起跪地高呼拥护李定国的建议。孙可望见人心向李,众志难违,无奈同意进兵云南,联明抗清。但孙、李二人至此始具心结。这次军事会议的另一个重要决定是废除四将军的从姓“张”,各复本姓,各自称“王”,定年号为“兴朝”,这样大西军便完成了“四将军”领导体制。而孙可望因年长,原在军中的地位最高,又读书识字,便被推为“盟主”。

定番会议是在大西军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一方面确立了大西军南下云南、联明抗清的正确政治方针,使大西军的形势转危力安;这次会议另一方面因孙可望与李定国不同政治主张的冲突,而为以后大西军队伍的今裂,埋下了种子。

定番会议之后,大西军余部又攻克省城贵阳、定番州、永宁州,贵州西部诸郡望风而降。此时云南正值阿迷州土司沙定洲之乱,明黔国公沐天波逃离昆明。由于沐天波副将龙在田(?-1652年)早在张献忠谷城诈降时,与孙可望相识,便派人向孙可望求援说:“如果你们兴义师来讨伐,那么云南全省可以拿下。”四将军认为这是扩大西军辖地的好机会,便以为黔国公复仇的名义,出兵进据由叛明武装沙定洲控制的云南。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