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西军余部出川入云贵
刘惠恕
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城东南凤凰山与清军作战,中箭身亡。而导致张献忠身亡的真接原因是:原大西军将领刘进忠降清并在战场上为清帅豪格亲王指认张献忠。张献忠死,军中大乱,被清军破营寨一百三十余处,阵亡数万人,失马骡一万二千二百余匹。但好的是,他生前确立的四位养子掌兵的建制尚存。因此在张献忠死后,他的四位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能在危难中收集残部数千、家口万余人,由顺庆(今南充市)南下,一昼夜驰数百里,才保存下了大西军部分有生力量。
顺治三年(1646年、明隆武二年)十二月,大西军余部行抵长江北岸,与四川重镇重庆隔江相望。南明总兵曾英(1621—1647年)率重兵十万阻击。时大西军已断粮十余日、杀马为食,渡江乏船,只有拼死一战,方能突越长江天险。
曾英,明末名将,福建莆田人,美髯神力,官宦世家,别号“曾公子”。明亡,散尽家财,募众万人,守巫山城。适值张献忠兵至瞿塘峡口,曾英以兵阻击,每战必身先士卒。坚守四个多月,苦无援军,只好退守忠州(今重庆忠县)。张献忠重兵趋成都,曾英率军乘虚败张献忠部将刘廷举,复重庆。张献忠使义子刘文秀将兵三万来救,曾英自率轻骑五百,大败刘文秀军,斩大西军都督张广才,威震川东。永历帝即位,封平虏候。时张献忠克成都未久,蜀人皆思曾英,谓:“曾公子而在,吾不至此。”曾英缺点是年轻气盛,不习水战。闻大西军残兵欲于长江北岸渡江,取重庆出川,心甚轻之,不甚设防。
不意刘文秀(?-1658年)长于水战,履江如平地,他乘夜暮率五勇士泅渡长江,在朝天门码头上岸,抢得大船一艘,返载百名勇士,又夺得曾英水军停靠在朝天门码头的战舰数十艘,满载大西军将士进攻曾英水军,曾英水军大乱。曾英自驾巨舟数十,欲围歼大西军主帅孙可望于江心,却被刘文秀一箭射中,落水而死,时年仅二十六。曾英死,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率大西军余众冲入曾英兵营纵火,南明军大乱,十万大军(一说二十万大军)顷刻瓦解,大多降大西军,大西军军势得以复振。
曾英死,苦得是其妻董琼英。董琼英,富家女,貌美娴熟武事。自为一军,有蛮族女婢数百,尤善战,登山如猿揉,曾英屡战,董琼英皆率众从之,直至收复重庆。曾英死,董琼英率众走巫山、夔州,数年后,投奔射洪诸生崔甲,后琼英卒,崔甲率余众降清。此是后话。
朝天门码头江面水战其与杨展在彭山镇江口大败张献忠水战一样,都是典型的军事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前一仗杨展以数万人的军队击败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了张献忠二十万大军,基本宣告了张献忠在四川创立的大西国的失败;后一仗大西军以数千残兵击败了曾英十万大军,得以摆脱在四川的绝境,顺利进入云贵,而开创了以后近二十年与永历朝联合抗清的局面。所以这两次战役都创造了军事上的不可能。
大西军取重庆后,停留数日,以补军需。在重庆,四将军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军事联席会议,来决定左丞相汪兆麟的去留问题。因为四将军认定:显然是由于汪兆麟进谗言,诱导张献忠在四川大肆杀人,搞得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才导致认张献忠在四川所建立的大西政权最终败亡,并使大西军今陷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