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恒河水-第222号 精致和诗意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玄幻魔法>我的人生恒河水> 第222号 精致和诗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2号 精致和诗意(2 / 2)

凡是被规划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标准化的,凡是被规划的东西也一定不能太复杂。所以这个课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我相信到最后一定能够探索出一个适合大多数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比如一个村落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如果各个住户自行其事,这个乡村在整体上就没有美感。在我们陕北窑洞是一种特别有意思的建筑,在陕北设计建筑物的时候,应该认真考虑要不要突出窑洞这一特色,而不是盲目的去模仿别人的建筑模式。不过也要体谅人家的苦衷,标准化的,统一的制式做起来得心应手,因为这样的东西他们已经做过无数次。偶然变更的样子,那就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在小时候我没有听说过窑洞还有大院,最近几年我才听说,原来陕北也有大院。这大院一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又具有传统古典建筑的风格。有时候人们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在陕北这个地方会保留穴居的习俗呢?

在另外一些地方我更见过一些比较奇怪的建筑,他们会在地上挖一个方形的大坑,然后再挖几个洞穴居住。洞穴的造型跟陕北的窑洞一样,不过他们为什么要在地上挖一个坑呢?也许是因为那个地方山比较少吧!我觉得每个地方的习俗都值得被研究,如果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建筑都展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不同地区所展现出来的不同建筑之间,似乎又有着一些相同的地方。这就如同矛盾所展现出来的个性和共性,相信随着我们的建设能力不断的增强。以后我们看到的建筑物将更符合美学的标准,更能够超出大家的期待。现在乡村的衰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西北西南一些地方,那里的人口大量外流。剩下的是一群抱残守缺的人,只要他们能够推动当地的建设,真是天方夜谭。未来的农村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也许将来能够保留下的农村,有可能会非常的兴旺,但更多的乡村会还给大自然。

我记得自己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组照片,照片里有大量废弃的建筑,这些建筑已经被荒草覆盖。在这样一个地方能够看到鲜明的人类留下的痕迹,同时又能够感觉到人类已经离开了这里。我不知道将来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在另外一个星球上发现了一些疑似人类活动过的遗迹。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断壁颓垣,有可能会发现人类的尸骨,也有可能发现人类曾经使用过的一些器物,比如乐器、炊具或者其他的什么物件?假如乡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富有诗意越来越精致,各种艺术品随处可见。城市居民的生活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只要照着这个方向去想象去规划,我们能感受到更大的光明,更加宽阔的道路。如果你光是去看规划,你一定不会意识到潜在的风险。

我与何先生有过多次争论,对于我来说这样的争论是非常有益的。人与人之间保持较为密切的沟通,会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果大家互不交流,只觉得见面之后就如何如何。我没有这么强的信心,不过规律这种东西是不容易掌握的。有可能在虚拟世界里,你与一个人聊得非常的愉快,当你真的见到这个人,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候,你会忽然对这个人失去兴趣。人心是肉眼看不见的,很多时候你以为是怎么回事,到最后却发现完全不是那样。今天下午我看了一本柏拉图的著作,并且在社群里针对这部著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仅如此,还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了发挥。何先生做了这样的表示,他似乎有意帮我运营,如果我能够出一个好的作品的话。我觉得他的话多少有一些夸大的成分,我不觉得他具有这样的能力。如果他真的具有这样的本领,如他所说的那样,轻而易举的就创造了十万家,他自己为什么不干脆当一个大网红呢?

不管怎么样,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保持一种愉悦的状态,即便是发生争论,也希望能够很好的管理分歧。让争论在彼此都能够保持冷静的情况下,有理有利有节的进行。人都会自觉地捍卫自己的观点,真理有没有可能通过辩论得出呢?很显然不能验证真理的方式,不是辩论而是实践。但辩论又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辩论能够锻炼人的思维。甚至辩论的过程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普遍的存在着一种焦虑。当时的人们都希望能够带领大家走出战乱,迈向太平。可是真正带领大家从战乱当中解脱出来的是法家学派,然而法家没有给人们带来持久的太平。道家思想创造了文景之治,之后儒家学说的影响越来越大。到最后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儒家文化的语境下生活,而曾经的道家和法家却消失了。

为什么我说消失了而没有说他融会到儒家思想中来了呢?其实,后来的儒家思想也不同于先秦的儒家思想。而且先秦时代非常的漫长,孔孟对社会的思考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到底是过于超前?还是过于落后了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老子觉得孔子的想法就太过于落后了。因为孔子所说的那些圣人早就已经死了,他们的遗体也都已经烂了。按照这个说法进行推论,孔子的思想没理由在后来的某一天又迎来一个漫长的黄金时期。孟子之后,荀子成了儒家学说,一个非常著名的代表人物,但他所传播的思想并非儒学正宗,他教出来的两位学生不是儒生,却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从此以后,儒家给大家的印象就更加显得迂腐和守旧。可到了汉朝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一位叫做陆贾的儒生,这个人特别懂得顺应时势,针对皇帝的需要,根据自己所学,设计了一套礼制。

这一套礼制并非复原的周礼,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因循了秦朝的礼仪,他给儒家学说带来了春天,从那之后儒家学说在汉家朝廷一直有一席之地,再到汉武帝时期,终于发生了霸处百家独尊儒术的事件。我曾经听过阎步克先生讲的儒生和文吏,之前在人们的印象当中这是两类人,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变成了一类,因为他们合流了。随着儒学越来越被推广越来越深入人心,这个时候出身文吏的人若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那就必须学一些经典。而那些儒生都授予一定的职务之后面对具体事务,他又不得不从头学习一些业务知识。由此可以再往前推断一下,孔子的时代学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被称作是六艺,就意味着在当时一个儒生毕业之后,他就已经具有了处理事务的能力。由此可见,后来的儒生所学的东西与早期儒生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此阎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孔子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过矣。由此可见,在五十岁之前他是没有学过易的。可他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收徒了……

总而言之,儒生也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停的变化。今天下午我读的那本书里面也谈到关于教育的话题,比如他给教育设计了一个过程,先学习音乐再学习体操,然后只算学,再然后是几何。之后是天文学之后是律法和辩证法,再然后可能要参与具体事务,甚至参与战争,经过一系列的考验之后才会成为影响城邦命运的人。当柏拉图在设计理想的城邦时,我也在设计理想的乡村。他的学说影响深远,而我的学说大概不会有任何影响。甚至说我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学说,我只是觉得从事乡村建设的人,应该更多的选择脚踏实地,不要干一些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事情。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陶唐

新丰九年八月十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