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恒河水-第222号 精致和诗意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玄幻魔法>我的人生恒河水> 第222号 精致和诗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2号 精致和诗意(1 / 2)

三候,群鸟养羞。羞,粮食也。养羞以备冬月。

亲爱的美纱女士:

我曾经祈祷过很多次,希望能够留下一些值得被后人铭记的作品。而我所谓的留下不是留在纸上或者保存在其它什么每一届当中,而是希望把作品留在人们的心里。很显然这个愿望是非常难实现的,凡是被称作是文学作品或者是艺术作品,都应该是那种容易被传播的东西,而我创作的东西往往是扔在一个地方,它就在那里一直吹土。就算是台风来了,它也不太可能飞向空中。前一段时间围绕着一个网红,我们在社群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何先生倾向于认为这位网红的前景非常的糟糕,李先生也认为这位网红没有未来了。只有我给出了一个判断,我认为她很可能会得到第三方的援助,至于接下来的表演要怎么进行,我还没办法进行推测。因为人只有按照规律行事,才有可能展示出惊人的爆发力。若她与规律相悖而行,她的未来是不被看好的。

可乐影视剧或者其他在人们看来一些日常的东西,它们并不是简单的这些玩意儿而已,在这些东西的背后其实承载着对某种生活方式的传播。当你在喝可乐的时候,当你坐在影院看电影或者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时候。你会不自觉的被他们所释放的那种价值观所熏染,甚至不只是电影,当你打开手机在刷短视频的时候,这些小小的玩意儿也会塑造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当你认可了一种生活方式,你就很有可能认可这种生活方式背后的制度。当你认可了这种制度,你就会认可他们更多。有时候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会以为外面的人生活的非常艰辛。实际上这种判断并不是完全错误的,的确在域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过得是非常艰辛的。特别是那种动不动就要被战火所吸引的地方,但域外也有太平的地方,他们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当中。我们以为我们过的这种生活是自然形成的,实际上不只是如此,你过的最平常的日子也是被人设计过的。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一种说法,叫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个生活在域内的人对纲常伦理一定不陌生,而这些东西都是被人设计过的。当然对生活方式的设计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域外对我们的认可可能会越来越多。也许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人们会看到很多精彩的东西。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幕,就是许许多多域外的人不远万里来到域内,就是为了把我们的生活方式到他们那里去。生活方式其实是一个很要命的东西,比如过去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当他们在草原上的时候,他们想的是要把蓝天下所有的地方都变成他们的牧场。当他们拥有的地方越来越大,当他们见识了城市的繁华。看到人家过的日子如同天上一般,于是纷纷从马背上下来,不再与牛羊为伍,跟在地的人一样,过起了城市生活。

在那位女士的镜头下,农村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在她精湛的手艺之下,许多美轮美奂的神奇的东西被创造出来。我相信大部分乡村人的生活比不上城里的更加精致,所以大多数乡村人的生活,绝不像这位女士镜头下所呈现的这样。但我觉得人会很容易产生一种误会,觉得乡村生活就像这位女士镜头所描绘的那样。这背后所反映的是一种规律,就比如人很自然的想象,草原上的人一定生活在帐篷里,一定骑着马上下学。如果你生活在雪域高原,那么你一定住在毡房,闲暇之余,骑着牦牛在雪域高原上奔驰。也如同很多人想象陕北人一定生活在窑洞里,他们一定也非常好奇,窑洞是不是冬暖夏凉?域外的人要是看了这位女士的视频,他们一定会觉得在那个如同天上一半的乡村,每个人都穿得像神仙一样,在他们所生活的那个空间,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

昨天我在刷短视频的时候,看到了这位女士的演讲。她可能想要推广自己的生活理念,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想要营销一种更加精致的乡村生活。我觉得想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生活在乡村的人被繁重的劳动消耗了大部分的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哪里有条件去创作这些艺术品呢?就算是给他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也未必有兴趣和天赋去学习这些东西。这位女士所能做到的,不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不过只要他创作的那些东西广泛传播,就会对人们产生一种影响。特别是对生活在外面的人产生的影响会更大,当这位女士创作的东西在域外产生巨大影响之后,一些人士就发出自己的声音,认为不能觉得生活在乡下的人,就是这位女士镜头所呈现的那个样子。这应该是常识,可这样的视频如果传播的久了,传播的足够广泛,很容易造成这样的误解。道理非常的简单,因为人们都愿意相信美好的事物,在现实当中是存在的。比如很多人宁愿相信现实当中真的存在一个如同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武侠世界。永远相信这世上真的有美人鱼,宁愿相信王子公主演绎的童话。

他当然也愿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存在诗意的乡村,乡村人也能够过上精致的生活,的确这样的生活在理论上是可以存在的,但在现实当中发生的可能性是极小的。不过人对乡村很容易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觉得乡村就应该是粗糙的,落后的其实未必是如此,比如在南方一些富庶的地区,乡村生活也可以过得极为精致。而我之所以觉得诗意的乡村,精致的乡村生活,在现实当中落地之困难,是因为那样一来,人们可能就再也看不见乡村的痛苦了。毕竟乡村的人口流失非常的严重,留在那里的都是一些老弱,你指望他们过上精致的生活恐怕太难了。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设想,把生活在城里的儿女们换回乡村。乡村能有多少上升的渠道呢?乡村能给人带来多少进步的机会呢?更重要的是在一些中小型城市,人口的流失也非常的严重,这些地方都留不住人,你怎么能指望乡村能留得住人呢?大家都愿意奔向一线城市,都愿意在那里寻找机会。最好的教育资源在城市,最好的医疗资源也在城市。如果想让孩子有一个光明的前程,他就应该在城市,如果想让自己的老人有一个安详的晚年,他也应该在城市。当然到这些老人离开乡村之后,他们未必能够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大量的老弱之所以留在乡村有些是迫不得已,也有一小部分,是自己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人越是年老,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就会越差。

很多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这些年我们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是如此的明显,而域外一些相对发达的地方,技术进步反而那么差呢?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年轻人更容易适应新技术,所以更能够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老年人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较差,他们更愿意用一些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在一个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大的社会,没有推广新技术的条件,也没有技术升级的压力和需求。我们想象新技术会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但其实它只能方便一部分人。给另外一部分人带来的反而是不方便,所以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年人因为没有办法适应新技术或者他们自己也不愿意去尝试新技术。从而导致一些工作进度缓慢,所以我可以大胆的说,在一个以老年人口为多数的社会,那绝不是一个有希望的社会。当然越是缺少希望,就越是呼唤希望。

在我们那个社群里,苏先生发言相对比较少,或者可以说他几乎没怎么发过言。不过至少在最近,我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我只是觉得最近与何先生的交流要愉悦太多了,虽然观点经常不同,但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正在降低,这说明我们更善于管理分歧了。我记得当年经常跟李先生争的面红耳赤,但是并没有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友谊。我觉得那位女士的前景并不明朗,我们可以再等等看,如果她选择传播的东西相对于过去有了大的调整。如果她的调整不符合传播的规律。比如她开始播出一些大家不怎么感兴趣的东西,她的前景也就堪忧了。现在外面对她的传言有不少,但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如果你立一个项目,并且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盈利。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这个项目能够保持一种健康的状态,如果硬要把自己的内衣那一套条条框框给它套上去,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项目彻底的被捏死。

今天上午的时候我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诗意乡村精致生活》,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那样,乡村的情况非常的复杂。一方面我们要正视乡村普遍落后于城市这些基本的事实,同时也要认识到在一些地区生活在乡村的人普遍比较富裕。乡村并不意味着粗糙,有一部分生活在乡村的人比城市居民生活的还要讲究细致。我在想,精致生活和诗意乡村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个主流?就是乡村生活普遍变得精致,乡村看起来具有了更多的诗意。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就会像天上一样,建筑山水,浑然一体,随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都能够感受到那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过我也要正视一个现实,容易被推广的东西。往往具有简单化、标准化两大特征,而诗意和精致是很难被标准化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