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让施恩让位李密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李密就是这样。李密帮助杨玄感造反,险些丢了性命,但他大难不死,后来上了瓦岗寨。翟让仁厚,佩服李密,把寨主之位让给了他。李密做了瓦岗寨首领,称作魏公,干了一番大事业,还差一点当上了皇帝。
《隋书》记载,李密在杨玄感兵败之后,迅速逃亡,已经进入了潼关,却不幸被隋军抓住了。李密是关陇贵族,又有名气,隋军没有轻易杀他,而是上报杨广邀功。杨广当时在高阳,他对李密恨之入骨,便下令将李密押送到高阳来,他要亲眼看到李密被处死。
与李密一同押解去高阳的,有个叫韦福嗣的隋朝官员,他被杨玄感俘虏后,不得已投降,但没有起什么作用。杨玄感兵败以后,韦福嗣逃回洛阳,主动自首了。杨广对投降杨玄感的人都很痛恨,下令把韦福嗣也押到高阳来。可是,韦福嗣却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大罪,心里十分坦然。
李密则不同,他知道此去必死无疑,而且会被剁成肉酱,于是千方百计想着如何逃跑。李密身上带着许多金钱,一路上不断贿赂押解官员,还常请他们喝酒。从潼关到高阳路途遥远,押解官员开始时还比较警惕,后来慢慢松懈下来,李密也与他们混熟了。当走到邯郸的时候,李密又请押解官员喝酒,把他们灌醉,李密就乘机逃走了。
李密在逃走时,想带着韦福嗣一块走。韦福嗣却说:“我与你不同,我虽然被俘,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没有做过对不起朝廷的事,又是主动自首,皇上一定会宽恕我的。”李密只好叹息着独自走了。韦福嗣到了高阳以后,杨广不仅没有宽恕他,反而将他处以车裂酷刑。韦福嗣是自己找死,真够愚蠢的!
李密逃走以后,先去投靠了郝孝德的起义军。郝孝德粗鲁,对李密不太尊重,李密见郝孝德成不了大事,就悄悄溜走了。之后,李密隐姓埋名,自称刘智远,在淮阳一带乡下教书。李密是胸怀大志之人,岂能甘心默默无闻,他虽然身居乡下,却时刻关注着天下大事。
不久,杨广第三次东征失败,又遭受雁门被围之耻,局势更加混乱。李密觉得,隋朝大厦将倾,自己必须要有所作为。他遍观各地起义军,觉得河南的翟让豪迈仁义,瓦岗寨又地处中原,是个用武之地,于是决定投奔翟让,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公元616年,李密上了瓦岗寨。翟让与李密经过交谈,觉得他见识超群,胸有谋略,果然对他很敬重。瓦岗寨中的两大支柱徐世勣和单雄信,也认为李密有本事,对他十分友好。
李密到瓦岗寨不久,就立了一大功。隋朝名将张须陀镇压了山东起义军之后,又奉命攻打瓦岗寨。翟让知道张须陀厉害,不敢与他交战,想率军远避。李密建议说:“如果不战而走,必会损害瓦岗军的威名。张须陀在山东几乎每战必胜,已经养成了骄横之气,俗话说,骄兵必败,我们只要用心谋划,是一定能够打败他的。”
徐世勣赞同李密的意见,并与李密一块谋划了诱敌深入之计。翟让、徐世勣带领部分兵力正面迎敌,张须陀率军气势汹汹地杀来,瓦岗军假装不敌,步步后退,把张须陀引诱到一片密林之中。李密则带领一队人马,早就在这里埋伏好了,以逸待劳,即将给张须陀以致命的打击。
张须陀军队长期在平原作战,不习惯在深山密林之中厮杀,强弩硬弓等利器也派不上用场。经过一番激战,张须陀军队全军覆没,除战死的之外,其余的都投降了瓦岗军。大将秦琼、罗士信也投降了,从此成为瓦岗军的名将。
瓦岗军一举歼灭了张须陀军队,天下震惊。翟让十分高兴,对李密另眼相看。李密又提出一个建议,说:“我军日益壮大,光靠抢掠商船,不是长久之计,名声也不好。朝廷在各地建了许多粮仓,守粮仓的军队不是很多,我们不如攻占粮仓,既能够解决军需问题,又可以开仓赈民,收买人心,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