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儿子也造反
隋炀帝穷兵黩武,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不仅逼得农民纷纷起义,而且引发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杨广主要是靠杨素上台的,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时候,杨素的儿子杨玄感竟然也起兵造反了。
《隋书》记载,杨玄感,是杨素的长子。杨玄感很像他的父亲,体貌雄伟,须髯漂亮,有勇有谋,城府很深。杨素对他很疼爱,常对别人说:“这个孩子不同一般,特别像我”。
杨玄感年龄不大,就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因功被授于柱国,官居二品,与父亲杨素的官品一般高。上朝的时候,杨玄感与父亲并肩而立,隋文帝觉得有些不妥,就给他降了一级。
无端被降了级,这要是换了其他人,心里肯定不痛快,可是,杨玄感马上跪拜谢恩,说:“没想到陛下如此宠爱我,让我在公廷上能表示对父亲的尊敬”。隋文帝十分满意。可见,杨玄感是很有心机的。
杨素全力扶持杨广当太子、登帝位,杨玄感和叔父杨约自然也出了不少力。不料,杨广继位以后,猜忌杨素,逼得杨素主动病死,后来又把杨约赶出朝廷,使得杨约抑郁而终。杨广还不慎说了一句寒彻人心的话:“即便杨素不死,朕也会灭他九族的”。杨玄感知道以后,悲愤交加,切齿痛骂杨广忘恩负义,禽兽不如。
杨玄感对杨广恨之入骨,但表面上并不表现出来,反而处处讨好杨广。杨玄感继承了父亲楚国公的爵位,多次表示对杨广感恩戴德,杨广很受用。
杨玄感还故意对兵部尚书段文振说:“当今皇上雄才大略,想要开疆拓土。如果边疆有事,我愿意当马前卒”。段文振是杨广的心腹,把这话报告了杨广。杨广很高兴,对众人说:“将门出虎子,一点都不假”。杨广起初还猜忌杨玄感,后来逐渐对他放松了戒备。
公元609年,杨玄感跟随杨广西巡,经过大斗拔谷的时候,地势险要,风雪交加,将士们疲惫不堪,杨玄感想借机袭杀杨广。他的叔父杨慎劝阻了他,说:“现在朝廷稳定,百官一心,即便杀了昏君,恐怕也难逃灭族之灾”。杨玄感认为叔父说得有理,只得强忍仇恨,等待时机。
此后,杨玄感注意交结名士,暗中积蓄力量,做着谋反的准备。杨玄感看中了一个人,就是李密。李密出身于关陇贵族家庭,志向远大,文武双全,擅长谋划,但不被隋炀帝重用,怀才不遇,心怀不满。杨玄感与李密成了好朋友。
公元612年,杨广经过一年多准备,开始大规模对高句丽用兵,不料遭遇惨败。民众不堪重负,纷纷起义。山东王薄、河南翟让等人,都高举义旗,响应者无数,局势动荡不安。杨玄感觉得时机已到,加快了筹划造反的步伐。
公元613年,杨广不顾国内形势危急,第二次出兵攻打高句丽,命杨玄感在黎阳督运军粮。杨玄感大喜,趁着杨广去打辽东,在黎阳招兵买马,纠集亲信,打着诛暴君的旗号,公开造反了。
杨玄感立即派人,到长安去接来了李密,共谋大事。李密来到以后,向杨玄感献计说:“杨广正在辽东作战,我们可以发兵北上,攻占北京,扼守山海关,截断杨广的退路。这样,不出一个月,杨广粮尽,大军必然溃散,大事可成,这是上策。”
杨玄感沉吟了一会儿,问:“你还有其他计策吗?”李密回答:“迅速率兵西进,袭取长安,占据关中险要之地,以此为依托,与杨广对抗,这是中策。”
杨玄感又沉吟了一会儿,问还有计策吗?李密犹豫了半天,说:“如果这两条您都不用,那就只好南下攻取洛阳了。不过,洛阳兵多城坚,如果不能迅速攻下,等到杨广援军来了,腹背受敌,就不妙了。这可是下策啊。”
杨玄感听了,眼睛一亮,喜笑颜开,说:“你认为是下策,我却认为是上策。洛阳是昏君的老窝,占领了洛阳,大事就基本成功了;百官和将领的家眷都在洛阳,如果我们攻打洛阳,必然造成他们军心动摇,有可能会不战自溃;再说,洛阳离我们最近,何必舍近求远,去打别的地方呢?所以,我决定了,首先攻打洛阳。”李密听了,沉默不语,不住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