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大起义
隋炀帝继续三次东征,大肆征兵,加重赋税,牺牲了无数人的生命。早已不堪重负的老百姓更加难以生存,只得铤而走险,聚众造反,一时之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很快席卷了隋朝大地。
隋末的农民起义,与以往农民起义相比,有一个明显特点。从前的起义,很多是因为天灾人祸,粮食歉收,人们饥寒交迫,活不下去,不得不聚众为盗,四处抢掠,起义之初的目的,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就是这样。而隋末农民起义,主要是因为兵役过于繁重,人们不堪重负所致。沉重的兵役、徭役,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所以人们聚众造反,对抗官府。
起义首先从山东地区爆发。公元611年,铁匠出身的王薄,不愿意到辽东战场上去送死,伙同一些年轻人,在山东邹平长白山聚众起义。起义军打出的旗号,就是抗兵抗役,杀昏君贪官。王薄还做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百姓拒绝出征高句丽。不到一年时间,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转战于山东一带,与官军对抗。
在王薄起义带动下,山东夏津的张金称、滨州的刘霸道、阳信的孙宣雅、德州的郝孝德等人,纷纷聚众造反,响应者云集,各自达到数万之众。
起义烽火迅速蔓延。河南人翟让,聚众占据河南滑县的瓦岗寨,起兵反隋,当地百姓纷纷参加。后来,富有智谋的李密参加了瓦岗军,并成为盟主,使队伍迅速扩大,达到几十万人,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的骨干力量。
河北的窦建德,在衡水一带起义,多次打败官军,建立了农民政权,声势浩大,也是农民起义的骨干力量。
杜伏威,山东章丘人,与好友辅公祏一道,首先在山东起义,然后向江淮地区发展势力。杜伏威收降了江淮的起义军,实力大增,纵横淮南,屯并六合,威胁江都,成为农民起义的骨干力量。
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中,许多豪强地主和中下级官吏,也起兵反隋,割据自立。凉州豪门李轨,家财万贯,喜欢周济穷人,在当地很有威望。李轨见天下已乱,举兵造反,占据河西之地,自称为大凉皇帝。
金城府的隋军将领薛举,凭借手中兵马,自称西秦霸王,后又称帝,割据于兰州。巴陵的萧铣,是南梁皇帝的后代,起兵恢复梁朝,自封皇帝。马邑军官刘武周,趁乱杀掉马邑太守,开仓赈贫,招募勇士,自封太守,不久称为天子,后来投靠突厥,势力大赠。
在这乱世之中,统治集团内部也发生分裂。杨玄感趁杨广二次东征之机,兴兵叛乱,围攻洛阳,差一点端了杨广的老窝。后来,杨广的表哥李渊也起兵反隋了。杨广的母亲和李渊的母亲是亲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