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新视角读隋书> 36、造反的五子杨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6、造反的五子杨谅(2 / 2)

杨谅起兵,并没有提杨广弑父之事,而是打着“清君侧,诛杨素”的旗号。杨谅如果打着讨伐“弑父罪人”的大旗,号召力一定会相当大的,这说明“杨广弑父”在当时不被人们认可,后来的起义军,大多也没有提及杨广弑父的罪行。

杨谅虽然造反了,但他缺乏谋略,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王頍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全力攻打都城长安,直接夺取皇位;二是分兵攻占并州附近地方,扩大地盘,割据自立。王頍让杨谅选择其中的一个。杨谅没有主见,觉得这两个方案都挺好,于是两种办法都用,结果造成了兵力分散。

杨谅调兵遣将,分别从太谷、滏口、井陉、雁门等地出兵,去攻占地盘。同时又命将军裴文安,率军攻击长安。不料,裴文安出发不久,杨谅忽然改变了主意,派人把他召了回来。原来,杨谅虽有野心,但从小受父母溺爱,没有上过战场,心里胆怯,不敢攻打长安,又想割据自立了。裴文安叹息说:“军事行动,必须诡秘神速,出其不意,如此反复不决,大事难成。”

杨广得知杨谅造反,立即派名将杨素率军平叛。杨素出兵神速,亲率五千精骑,一举攻占并州南大门蒲州,大挫敌军锐气。然后,杨素又调集四万兵马,马不停蹄,直扑杨谅老巢太原。

杨谅闻讯大惊,亲率大军在蒿泽布阵抵抗。不料,天降大雨,带来很大困难,杨谅打算撤军。王頍急忙劝阻,说:“不可,杨素远道而来,人困马乏,而我军以逸待劳,大王又亲自出战,士气旺盛,一定可以打败敌人。如果撤军,显得我们胆怯,会使我军沮丧,增长敌军气焰”。杨谅不听,将军队撤至太原清徐一带。

杨素见状大喜,激励将士,乘势进军,在清徐与杨谅军队展开决战。杨谅命萧摩诃领兵出战,萧摩诃虽是名将,但年事已高,已经七十三岁了,手下将士又无斗志,结果兵败被杀。此役杨谅军队大败,被杀一万八千多人。王頍因杨谅不听他的计策,又见大势已去,也愤而自杀了。

杨谅遭此大败,军心涣散,只好退守太原城。杨素指挥大军,将城四面包围。杨谅知道城池必不能保,束手无策,只好请求投降。杨谅起兵只有一个月,就宣告失败了。

百官上奏,说杨谅造反,罪该当死。杨广说:“终究是亲兄弟,于心不忍,恕其一死吧”。杨广下诏,把杨谅削爵为民,从杨氏族籍中除名,并把他囚禁起来。

不久,杨谅在禁锢中不明不白地死了,年仅三十岁。杨谅只有一个儿子,后来也被宇文化及杀了。

杨坚经常自夸,说自己的五个儿子,都是一母所生,是真正的亲兄弟。可他没有想到,亲兄弟之间,照样会互相残杀,结果都未能善终,而且杨坚本人,也被人们认为是死于亲生儿子之手。这对于封建制度下的亲情关系,真是绝妙的讽刺!

许多人都知道,杨坚是死于儿子杨广之手,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大加渲染。可是,这事是真的吗?正史是怎么写的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